怎么控制?有什么先賢大德的語錄和做法可以參考借鑒?從而能夠死得好看些好受些體面些?
搜腸刮肚,還真讓華瀾庭想到一個案例。
莊子先生講過一個孔子先生的故事: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人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莊子是道家大能,號南華真人。但有趣的是,有人認為他是道家學派里的儒家,是儒家學說里的道家。
因為,莊子做到了很多孔子后來想明白的事情,而孔子做了非常多的莊子在心里想做但又沒辦法去做的事情。
于是,莊子的著作里常常會提到孔老夫子,內容真真假假,其實都是在闡述他自己的觀點。
上文節選并翻譯過來大概其的意思是:
孔老又一次帶著一幫弟子們車馬勞頓走到衛國一個叫匡的地方遇到了困難,當地人把他們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起來,聲稱要打洗他們。這時不可謂不危急,然而孔老夫子毫不慌張,自顧自取出隨身攜帶的古琴彈了起來。
弟子子路于是問道:“老師,您怎么就能這么淡定開心呢?您不害怕嗎?”
孔子回答:“子路小哥兒,我來告訴你哈。老師我這一輩子都在很努力地做事,卻并沒有發達,這不是我的本事不夠啊,而是時代、社會和環境不合適。對此,我已經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老孔的潛臺詞是:既然已經全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那死就死吧,如果能不死,自然就不會死,與其害怕,還不如抓緊時間來彈奏一曲笑傲江湖,這該是何其瀟灑的一件事啊。
結果呢,當地人其實是認錯人了,等孔子優哉游哉地彈了一會兒古琴后,雙方就冰釋誤會,握手言歡了。
通常認為,儒家的人都是時刻繃緊、板著臉大義凜然地做人行事的,其實孔夫子是一個非常可愛的老頭,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更為高級的快樂。
古人微言大義,這個故事可以有不同角度和層面的解讀,對于華瀾庭來說,其意義在于在面對死亡之前,人們可以努力作出些讓自己變得愉悅的事情。
孔子就是這么做的,他老人家在面對群毆時,直接開啟了娛樂模式死或者不死,都不要放棄任何能夠讓自己變得愉悅的可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世事無常,一切皆有可能,下一刻不可知,但在當下,如果爭取了還是沒有用,那仍然要有能力讓自己在這一刻活得不是那么的恐懼、焦慮和痛苦。
好的呀,那么,烈火焚身之前,如何變得若等閑,開心而愉快呢?怎么做到自嗨、自娛自樂呢?自己玩自己?
自己是什么個狀況?正困在爐子里被燒烤。
這丹藥自己還沒煉過,這礦石武器自己是多少煉過的,那都是自己煉物,現在是自己煉化自己,所謂人心似鐵非似鐵,官場如爐真如爐,修真某種意義上就是修內丹,寄幾現在就如同一顆嗑藥用的丹藥坯子。
那就煉自己!
煉,煉什么?
師父云軼奇不久前曾經說過,相比修為的提升速度,自己的肉身修煉自從緊皮抻筋拔骨大成后,就處于停滯的狀態,修煉進境相對大為滯后,這對修行已經產生了阻礙。
云軼奇給他遴選了一門新的煉體功法,只是時日尚短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