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島上有著不少的寺廟,規模不等,有些看上去金碧輝煌,有些外表樸實無華,萬象門一行就住在了一座不大的寺廟旁邊,寺名法華寺,是個四進的院落。
陳履安三人已經在這里盤桓了數日,一直在和法華寺主持了然大師與一對在寺里掛單的云游僧人形意和尚師徒講經論道。
陳履安之所以提前出發,就是因為聽說中央厚土大陸上的老友形意和尚來到殊玄仙洲云游,但等他趕過去,形意和尚已經去往南海,后來兩人終于在海苔島會上了面。
云軼奇先是給華瀾庭他們放了兩天假,讓他們在海苔島上游玩,看看當地的風土人情。
第三天一大早,晨曦微露,天還沒透亮,法華寺里的晨鐘已經敲響,這是和尚們要做早課誦經了。華瀾庭等人打坐修煉了半個時辰,趁早飯時間還沒到,集體來到法華寺里散步。
進到里面,清晨的寺里肅穆莊嚴,讓人不自禁地放輕了腳步和聲音,心里也不由自主地平和安然下來,除了華瀾庭和諸葛昀會上香跪拜外,其他人都只是默默觀看。
行走間,易流年突然小聲問道:“諸葛,寺廟寺廟,為什么我在這里常看到的是寺,少有叫廟的啊,這兩者有什么區別?”
諸葛昀說:“說法不一,講究是有的。寺字通侍與是,應該是侍奉和遵從皇帝,以及永續的意思,最早指的是朝廷下面的官署辦事機構,像什么大理寺、光祿寺。”
“佛教傳入后,有天竺僧曾住在接待外使的鴻臚寺,后在附近修建了白馬寺,寺逐漸就成為佛教建筑和寺院的通稱。”
“寺里主要供奉佛菩薩,是出家人修行和居住的地方,有僧人研修佛經,傳揚佛法。”
“廟有所不同。廟比寺出現的還早,最開始是帝王、貴族祀奉祖先和天地的地方,民間的氏族宗族也有祖廟家廟,后來演變為供奉為大眾所普遍接受和敬仰的神鬼仙魔或已故的有德有才的圣人賢人的地方,例如孔廟、關帝廟、龍王廟、灶王廟等等。”
“除了供奉不同,寺里有僧人、廟里一般沒人修行,林外佛寺的規模大,有殿堂和禪房、齋堂等建筑,廟就要小得多。兩者指代不同,只是現在口語中多混談一處了。”
易流年又問:“那住持和方丈呢?我也傻傻搞不清楚。”
諸葛昀答道:“住持一詞,原本是安住之、維持之,主持佛法的意思,后引申為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再演化為寺院當家師父和負責之人的稱謂。”
“方丈則是寺院的精神領袖,出自僧人住地一丈見方之意。方丈必須有足夠的資歷和佛法修為,一般是接受過傳法、有法卷可證明其傳承的和尚,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且所在寺院要叢林制度健全,有相當的規模,通常會是個寺廟群。”
“簡單說,寺院無論大小,都有一個公推的住持,但不一定有方丈,而一個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院,方丈一定是住持,但住持不一定是方丈。”
華瀾庭接口道:“還有個有意思的說道,方丈一詞原本是我道門的名詞,后來才轉為被佛教廣泛使用。在道教中,方丈是‘人心方丈,天心萬丈’的修行術語,是全真派對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呼。當然,由來如何現在并不重要了。”
十個人輕聊慢走了一圈,又轉回到了大雄寶殿之前,聽里面傳來講經的聲音,就信步走了進去。
今天恰逢住持了然大師一月一次講大經的日子,殿里或站或坐滿滿是人,一半是法華寺的僧眾,另一半是本地的居士信徒和外來的普通民眾修士,陳履安和貓妖等五人也在座,只日前認識的形意和尚師徒沒在場。
華瀾庭他們因閑逛來得晚了些,講經已近尾聲,接下來將是問答環節。
佛教也分為很多流派,教義和修行法門不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