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吧,本王不需要你們做什么,之前的事情可以作罷。本王更希望你們好好想想,當初孔圣人門下為何會有七十二賢,倘若給不出本王答案,后果你們自己考慮便是!”
懷著忐忑的心情,孔家父子三人返回孔府,好在此行也并非一無所獲,最起碼秦王殿下松口了。
回到家中,孔穎達更是長出一口氣,或許過幾日,整個長安,不,是整個天下,都有樂子看!
報紙啊報紙,原來以為是秦王殿下的玩物,現在看來,只怕五姓七望栽了,若不能求得秦王原諒,家破人亡,臭名遠揚都算是輕的。
七天之后,第二期報紙出爐,所有識字之人都趕緊買了一卷入手品讀。
上一期讓人格外看重的就是《三國志》和《愛蓮說》,除此之外,還多有一些短篇勵志故事。
大多描寫的都是先前寒門官員前輩的故事,最為知名者李儒、田豐、郭嘉、戲志才
可這接下來的第二期,卻有所變化。
最中心部分,依舊是秦王所書,名喚《師說》。
此篇一出,立刻在儒林中引起了浩然大波,經過無數大儒考證,其中內容并未作假。
只是他們不知,李方晨將最后一句選擇了修改,改為附言道方氏子晨,算是變相的祭奠了一下原來世界,已經原來世界的那個“方晨”。
李世民親自批注道初聞之,驚為天人,細看之,意義深遠!
顏師古抱著痛哭不止,后命府中人將其載錄下來,打算請人印制成冊,留在顏家,供后世之人不斷瞻仰。
“孔子是從郯子、萇弘、師襄”
孔穎達陷入了沉思,似乎這篇文章是秦王殿下故意寫給自己看的,《師說》,學文者必讀之作。
一坐一日,似是頓悟,又像是冥想。
孔府上下亂做一團,十分擔心自家老爺就這么撒手人寰。
等二日上朝之前,孔穎達終于睜開了眼,“蒙蔽自珍,何以為儒?先祖收徒七十二位先賢,又何嘗不是為了傳揚道統?儒家教義,難道只是為了官路這一條嗎?”
捫心自問,眼中光彩不斷減少,到最后似乎變成了空洞一般,似是有些大道封堵,心如死灰。
直到他耳邊再次回響起秦王殿下那一句,“孔子門下為何會有七十二賢!”
如驚雷炸耳,腦中長鳴。
這一刻,他終于悟了,原來殿下并不是因為孔家那管事而生氣,他氣的是孔家!
這個名傳千載,儒家之首的圣人門第,日漸凋零,不懂變通。
他氣的是,儒家與孔圣早已背道而馳,甚至完完全全變成了官學儒家。
不!本不該如此!
孔子一生為圣賢,麾下弟子眾多,卻少有想為官。
與圣人而言,官只是一個稱呼,而并非一種榮耀。
與他孔家而言,他們背叛了先祖的初心。
孔圣周游列國,為民、為國、偏偏不為君!
七十二賢,代表著七十二人的傳承,孔圣欲將儒家傳世,讓更多人知儒、懂儒!
而不是如今這般,一聽儒家子,兩腿奔官名!
孔穎達眼角不經意間留下一滴悔恨的淚水,為何為何不能早遇見秦王,哪怕早上百年,也不會變成如今這般。
再細想,為何顏家與孔家明明是世交之家,如今卻分崩離析。
其實,連他顏師古也不懂,也不明白!可他會看人,他知道秦王所做并無錯,與大唐有大功。
這一刻,孔穎達甚至感覺到自己觸摸到了先祖的思想,那看似虛無縹緲,實則篇篇卷卷,都是勸戒和引導的為人之道!
腦中這么多年以來記下的孔圣之說,此刻完全有了另外一層解讀的方式。
低下頭,看著自己這雙已經只會寫奏折,少有碰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