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敢問孔老,此言有錯否?”
孔穎達沉寂下來,作為最大的受益者儒家來說,無錯!對于那個時代來說,也無錯!所以他不開口,不回答,他相信秦王殿下會給他一個解釋。
李方晨站起身,背過手又問道“士農工商,來源何處?士為何物?”
孔穎達答道“先賢管仲所著《管子》第五篇!先秦記載中,士泛指識字懂識之人,有士之子恒為士之說;到了漢代,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如今我大唐,百官世家皆可為士!他代表著一種地位,一種身份!”
“那么,本王想問,這身份究竟是好是壞?”
孔穎達再次閉口不言,這是第二個他答不出來的問題。
“墨子講,庶人、士、大夫、諸侯、三公、天子,組成一國之上下尊卑;荀子言,農農、士士、工工、商商;孟子書,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本王想問,農前士后,還是士前農后?士為何意?”
兩個問題,孔穎達瞳孔中寫滿了震驚,因為他答不出來。
輕拿起一塊搞點放入嘴中,李方晨一點都不著急,反而十分期待,他想知道孔穎達究竟是何想法。
這后幾個問題,說白了都在討論一件事情,士,究竟代表著什么?
而那第一個問題,卻是發自內心的探尋,儒家獨大,就真的好嗎?
作為士中的一員,作為儒家的一員,這兩個問題孔穎達根本無法作答。
違心而論,有違儒家本質,可若實話實說,他不能,也不敢。
李方晨最后問了一句,“先賢所言,就真的對嗎?”
孔穎達明白了,就想之前秦王與百官所言,時代在變化,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他答不出并非是因為自己學識淺薄,而是這本來就是一個矛盾之處。
董仲舒無錯,漢武帝也無錯,那時的漢朝需要如此!
士和農,哪個在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大唐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他們都扮演著各自所需要的角色,去完成在以某一階段他們該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該做什么?
難道繼續以后來者的身份,去評判前人的所做所為嗎?
是非功過留給后人評說,眼下更重要的是,拋去對于先人所授知識的束縛,從而更進一步!
孔穎達忍不住嘆道“殿下大智慧,孔某不如,不如啊!”
李方晨卻大笑起來,對孔穎達道“本王要變革大唐,為后世打下一個堅不可摧的基礎!孔穎達!你可愿助本王一臂之力?”
孔穎達拜身道“愿與殿下同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