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營共來了七十九人,被分成八桌,甲什那一桌只坐了九人,幸好府邸夠大,前院后院加在一起擺了近六十張桌子,不然還真容不下這么多人。
巳時一到,冠禮儀式開始。冠禮主要有三大步驟,首先是占卜。古人遇事喜歡通過占卜來尋求上的指點,加冠是男子一生的大事,自然也不例外。
《禮記·冠義》云:“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筮日筮賓”就是用拈蓍算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和邀請的賓客。占卜的地點一般在宗廟之外,大概除在廟中乞求祖先賜福外,還有求于地之神的護(hù)佑。
不過在大秦來,這也就是走個形式,因為舉行冠禮的日期就是男子生辰之日,無需再進(jìn)行占卜,而賓客有不少都是懷有其他目的不請自來的。
除去占卜這個無意義的步驟之后,便是挽髻,即將受冠者的頭發(fā)聚束于頭頂,挽成發(fā)髻。
這個工作一般由來賓來完成,但唐霄在咸陽總共就認(rèn)識那么點人,還都是等于是自家人,所以就讓蒙毅來充當(dāng)正賓,蒙恬在身為主持的同時也兼當(dāng)贊者即正賓的助手,也稱禮賓。
冠禮儀式開始,唐霄作為受冠者由正賓蒙毅從東房接出,他平日里喜穿白衣,但傳聞早年秦文公外出狩獵之時,曾經(jīng)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征。因此秦國統(tǒng)治者認(rèn)為自己是水德,其對應(yīng)的標(biāo)志顏色是黑色,所以自秦文公開始至秦始皇時期,大秦都崇尚黑色,國內(nèi)凡遇隆重之事,皆著玄服。
換上一襲玄服的唐霄與往日里臉上痞笑連連沒個正經(jīng)的他完全像是兩個人,不僅將其刀斧削成的面龐映襯得更加立體,還為其增添了幾分莊嚴(yán)肅穆。
于清晨蒙恬設(shè)在阼階偏北的受冠者之席上就位,接著便由蒙毅為其挽髻。古人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所以自打出生十八年來基本沒剃過頭的唐霄,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fā)早已及腰,只是奈何無人可娶。
蒙毅從蒙恬手中接過檀木梳子,動作輕柔地梳理著唐霄的長發(fā),將其輕輕盤在頭頂,用一根白玉簪橫插進(jìn)發(fā)髻之間。至于利用蓍筮卜定加冠者這一環(huán)節(jié)則可以跳過,因為早已確定好人選。
至此,加冠的準(zhǔn)備工作就算完成,接下來所進(jìn)行的才是真正的加冠,因為共分三次,故稱“三加”。
第一冠,緇布冠。緇布冠就是用黑色麻布做成的帽子,象征將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務(wù),即擁有人治權(quán),表示受冠者從有參政的資格,能擔(dān)負(fù)起社會責(zé)。
馮去疾站在唐霄面前,高聲吟誦祝辭:“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旋即從蒙恬手中取過緇布冠戴在彎下身子的唐霄頭上。
老爺子雖然已經(jīng)七十多歲,但身子骨依舊硬朗,聲音鏗鏘有力,高亢洪亮,念出來的冠詞由其所在之處向四周散去,幾乎在場的每個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第二冠,皮弁冠。皮弁冠是用白鹿皮做的帽子,這種冠大多綴飾有玉,冠頂尖高,常由象骨做成。根據(jù)受冠者的地位等級不同,其綴合成的皮弁冠的鹿皮塊數(shù)也多寡不一。
皮弁冠,古為朝服。加此冠的目的,象征入朝之賢,即望其擁有入朝治理之才,是希望受冠者以后能行仁德,勤政恤民,或希望受冠者能順利進(jìn)入仕途。
馮去疾再度高聲吟誦祝辭:“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言畢將皮弁冠加在唐霄頭上。
第三冠,叫爵弁冠。這種冠,一般廣八寸,長一尺二寸,前后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xì)的葛布或絲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爵”又似“雀”,故名爵弁冠或雀弁冠。
爵弁冠,古為祭服。加爵弁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敬事神明”,擁有祭祀權(quán),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即為社會地位的最高層次。
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