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齊聲疑問。
“是的,紙。乃是公輸家主瑪雅的配方和工藝,由幾名手藝高超的工匠試制成功的。也算是兌現了本王前幾日對二位少卿的承諾,‘不用再抱負沉重的竹簡,縱有十部《立國論》也輕松攜帶’。”
“!”叔侄倆興奮地擊掌。
朱有珠拿著紙抖了抖。
“陛下,造紙的成本如何,技術難度大嗎?”
公輸孟啟反問道
“司空認為這紙的售價在多少合適呢?”
朱有珠反復地將紙折疊,展開,再看看叔侄倆扯破的紙張。認真地問
“這東西老朱不如二位少卿專業,二位覺得在什么價位比較適宜?”
“我可以給二位少卿一個參考作為對比,目前市面上一匹粗布要五貫銅錢,也就是五千銅錢,相當于五枚銀幣,面積大約等于這樣的紙十張。一匹素絹則要五十貫即五十枚銀幣。”
叔侄倆抓耳撓腮好半天給出了不同價格。
季殊六貫錢百張紙。
季子十貫錢百張紙。
朱有珠搖頭,伸出三個手指三貫錢百張紙。多一個子兒都不行。
姜虹沖朱有珠豎起大拇指。
“司空大人厲害!知民情,懂行情。”
公輸孟啟長出一口氣,刻意附到朱有珠耳邊大聲道
“司空啊,這個紙在坊間制作完成的成本可是要五十文錢百張紙!就是五個銅錢哦!不知道朱家愿不愿意和本王合作造紙,利潤五五分成!”
朱有珠的耳朵都快震聾了,笑得滿臉桃花兒開,使勁地點頭。五銅錢的成本三千銅錢的售價。六十倍毛利!朱有珠就是變成聾子也干。
“所以陛下此前要微臣從各商行抽調精干伙計到江都,就是為了造紙吧。”
“聰明!”
公輸孟啟也給他豎起大拇指。
“司空,你說以造紙術這獨門絕技造出來的紙能否成為‘硬通貨’呢?”
未等朱有珠開口,季子已搶先作答
“能!一定能!制作同樣面積的竹簡起碼也得花費五六貫,還攜帶不便,汗牛充棟也不過幾部巨著。若是以紙寫書,成本不到素絹一成,定能風靡大陸。”
“朝廷稅賦尚且可以素絹繳納,則紙當然可以作為‘硬通貨’。”
“說得好!少卿高論。”
這次朱有珠向季子豎起了大拇指。
“如此說來本王發行銀幣的計劃豈不是又多了三成保障。”
“豈止三成!微臣保守估計有五成。”
“好!”
公輸孟啟豪情萬丈一聲吼。
“要是有酒本王就與眾卿家痛飲三百杯!亢將軍的晚宴應該好了吧。”
“回稟陛下,晚宴已備好。這就上餐。”
亢褚良在帳外回應。隨即,幾名親兵提著食盒送進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