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兵事,然而對于時局,他卻一直舉棋不定。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大明,正處于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京師;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朝廷腹心之患。
朝廷兩頭用兵,常常顧此失彼,軍餉也捉襟見肘,因此如今到底該怎么做,先外還是先內,還是內外兼顧?他一直拿不定主意。
武大烈進京的時候,楊嗣昌就曾問計于他。只是武大烈自己也吶吶地說不出個道理來,回永寧后,他一直就是在為恩師的事憂心。
剛才心有所感,隨口說了這句,但這個連當朝的尚書大人,自己的恩師楊嗣昌都不知何解的題目,用來考一個在他眼里不學無術的梁錚,似乎也太強人所難了點。
只是話既然已經說了,一時也不好改口。
“罷了~!”武大烈心中暗想,“大不了放寬點審卷也就是了,待會若是錚兒做的不好,隨便罵他兩句,換個題目也就完了。”
然而半個時辰后。
“這,你……”
拿著梁錚洋洋灑灑兩大頁的文卷,武大烈卻只能讓手徹底僵在空氣中,把視線在眼前的少年書生和試卷之間來回切換,仿佛不認識了一般。
因為梁錚破題的點竟然是——
“平寇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