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離開陽城的時候,譚五說,這附近還有一名山叫云蒙山。據說風景獨特,山勢雄渾,峰巒疊嶂,云霧繚繞。遠觀群山,連綿不斷的峰巒在蒼茫的云滔藍海中,如千奇百怪的島嶼萬里巍峨,壯觀至極。登上峰頂,更如進入仙鏡。煙云濤濤,變幻萬狀,連綿起伏,恍如天庭。
山峰中的南懸崖有三層大石龕更為著名:至一龕,石洞幽幽,石乳懸頂,滴水碧潭,數百人飲水不竭。至二龕,掛壁云梯,步步攀險,如置云巔。至三龕,路徑險絕,危石凌空,更奇者龕中建有樓宇、石林、石床等。樓宇人稱祖師廟。
傳說:戰國時,賢德名士鬼谷子,才高百斗,學問高深,法力無邊。曾隱居此龕。著書立說,精研兵法,招收弟子,教授韜略,培養了一批如用兵如神的孫臏、足智多謀的龐涓等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賢才良將。至今,還留有斬鬼救民的鬼谷墟、生活用水的飲馬泉、豎刀插劍的猴山,盤龍臥虎的棋盤山,驚險壯觀的塌石壘,深不可測的通天渠等名勝古跡。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只可惜,離這里近百里地,太遠了些。”譚五有些不舍。
“五爺,一百里地,不過是一天的行程,不行我們就跑一趟?”秦月不想讓自己敬愛的五爺有遺憾。
譚五想了一下說:“算了,我們還是留足精神頭,到濟源好好玩一玩吧!那里值得一看的名勝更多。”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和澤州一樣歷史久遠 。夏朝,為原地。商代,屬向國、召國。西周、東周,屬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先屬鄭國,后屬晉國,再后屬韓、魏。秦代,置軹縣。經歷了漢、唐、宋、元后,明清,改屬懷慶府。
真如譚五所說,幾個人到達濟源后,很快得知這里名勝古跡確是眾多,名氣大一些的就有:濟瀆廟、奉賢觀 、大明寺、 陽臺宮、五龍口 、盤谷寺、柴莊延慶寺塔等。
濟瀆廟:位于濟源西北古濟水發源地,全稱濟瀆北海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欽定的祭祀濟水神和北海神的場所。平面呈“甲”字形,前為濟瀆廟,后為北海祠,左為御香苑,右為天慶宮。
這里既有中原地區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筑——北宋濟瀆寢宮,也有世所罕見的“工”字形大殿與長廊。既體現了北方建筑粗獷豪放的恢弘大氣,又包容了江南園林精雕細琢的幽微匠心。雕梁畫棟與亭臺水榭錯落有致,淙淙流水與拱橋碑碣相映成趣,森森古柏與裊裊青煙中間傳來的晨鐘暮鼓,在幽幽訴說著一千多年間曾經的奢華與榮耀。
濟水在上古時是名川大河,曾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對濟水與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為國家祀典,為政者“有謹而不敢怠”。自漢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員定期致祭漸成禮儀定制。唐宋以降,但凡國之大事,如戰爭、政權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員的生死都要向濟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間的祭祀活動更是頻繁有加,唐宋間又封水神為“清源公”、“清源忠護王”,對祭祀活動更是推波助瀾。因此,一部濟瀆廟的興衰史,也是中國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
奉賢觀:位于濟源荊梁北街,因主殿三清大殿用荊木作梁,也稱荊梁觀。
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年)。當代十二月,李唐宗姓250人在奉賢觀集會,為唐高宗造像祈福,樹立《太上老君石像碑》。奉賢觀歷代高道輩出,唐代為二魯真人修道之所。北宋時,著名道士賀蘭棲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見,被敕封為“宗真大師”,并免除奉賢觀田地租稅。賀蘭棲真對奉賢觀進行了大規模的增修擴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高道衛志隱主持奉賢觀,重修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規模益備。明清兩代多有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