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內兩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門、東西配殿、玉皇殿、東西廂房和三清大殿。三清大殿為主要建筑,該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單檐懸山造,平面布局為減柱造,僅用兩根后金柱,是中國減柱造建筑的最典型作品,實屬罕見。有名人評價此殿“手法豪放與乎運思奇特”。
觀內還保留了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宋真宗詩賜賀蘭先生碑》和元代《衛公道行之碑》等。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金石學者譽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彌足珍貴。
大明寺:位于濟源南部軹城涂溝河東側,處在漢代著名諸侯國“古軹國”中心地帶。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原為西漢初年軹侯祖廟,北宋時期改建為寺院,名通慧禪院。金代末年遭戰亂被毀。元初,主持總公、恩公師徒歷時三十年,重建寺院,擴大規模,使大明寺重新興盛。大德十年(1306年),時在懷州當王爺的元仁宗曾親臨大明寺,焚香祭拜,并頒布令旨,保護寺院財產。明清兩代,不斷增修,香火鼎盛,規模宏大。
此大明寺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呈長方形,元、明、清歷代古建筑13座,依中軸線而建。左右堆成,次第為山門、金剛殿、天王殿遺址、閻君殿、小壇、中佛殿、伽藍殿、地藏殿、后佛殿等。其中中佛殿為院內主體建筑,建于元代初期,手法豪放,構建精美。后佛殿梁架彩畫,色彩華麗,栩栩如生。
陽臺宮:濟源西北80里“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華蓋峰南麓,為王屋山“道教三宮”(紫薇宮、陽臺宮、清虛宮)之一。
此宮為唐代茅山宗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于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王屋山“自選形勝”而建的皇家宮觀。道觀落成后,唐玄宗御書“寥陽殿”匾額,又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觀學道。
金正大四年(1227年),道士王志祐主持重建了陽臺觀,使之重整復盛,并改名為陽臺宮。元、明、清各代,都對陽臺宮進行過多次修葺。
陽臺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級遞升。平面建筑布局依中軸線而建,依次有山門、大羅三境殿、東西廊房、玉皇閣、王母殿、長生殿、白云道院過廳等。院內數十通各代碑碣,記載著陽臺宮的千年興衰史。五株擎天古柏和千年娑羅樹,更增加了道院的肅穆莊嚴。
柴莊延慶寺塔:位于濟源西北延慶寺內。
延慶寺創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坐落在濟水西源的龍潭岸邊,又名龍潭寺。延慶寺坐北朝南,寺院建筑達二十余座。
柴莊延慶寺塔位于延慶寺內西北角,又名千佛舍利塔、龍潭寺塔、文峰塔。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通慧禪院(即今大明寺)主持比丘法言為藏置舍利子與延慶寺主持省初、河陽念定寺僧教岸共建此塔。塔高28.16米,為六角形七層密檐式磚塔。該塔塔基低矮,內部中空呈筒狀,外部輪廓略成拋物線形,承襲了華夏早期佛塔的營造風格。此外,延慶寺內還保存有北宋墓塔一座、延慶寺山門、四令堂等附屬建筑和唐至清十余件碑碣石刻等。
五龍口:古位于濟源東北五龍口沁河出山口,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
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山西安澤縣。流經山西的安澤、沁源、沁水、陽城、澤州等縣,在濟源五龍口出山,進入平原,再流經沁陽、博愛、溫縣,至武陟匯入黃河。全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歷史上,五龍口水利工程對沁河水利的開發利用持續千年而不絕,并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五龍口水利工程與聞名遐邇的陜西關中平原的鄭國渠創建于同一時期,也稱秦渠。據濟源縣志》記載“枋木為門,以備蓄泄”,故名枋口堰。東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朝廷敕令河內郡“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