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象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但是,各個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個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質和外部的、終歸是經濟的情況(或是他個人的,或是一般社會性的),使他向往的東西——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8、479頁)。ii
共同利益說到底是個人利益的集合,不管共同利益對個人利益有多重要,離開了個人利益,離開了個人利益的需要,共同利益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常說,個人服從整體,個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這并不是對個人利益的否定,因為整體中包含眾多的個人,共同利益中包含著眾多的個人利益、共同利益,也就注定比單個的個人利益更為重要。那種認為維護整體、維護共同利益的出路是個人的“忘我”、“無私”的認識其實是很荒謬的。恰恰相反,一個人越是認識到自己的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息息相關,他也就越能積極的、自覺的去維護共同利益,這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切身體會到的嗎?
三、利己行為與自我犧牲
一般說來,凡是損害共同利益的行為都是從利己的需要出發,而那些積極維護共同利益的行為又往往包含著某種程度的犧牲、自我犧牲。同樣,對任何一個群體、一個共同利益,沒有其成員的犧牲和自我犧牲都是無法維持的。即然個人離不開群體,個人利益必須結成共同利益,從維護共同利益的需要出發,人們贊譽自我犧牲謫貶利己行為是不難理解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這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但是,即使根據桑喬從中體會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的那種荒誕粗鄙的德國小資產階級的形式,他也應當看到,個人總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的,因此桑喬指出的兩個方面就是個人發展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同樣是個人生活的經驗條件所產生的,它們不過是同一種個人發展的表現,所以他們僅僅在表面上是對立的。他比較多地代表矛盾的這一面或那一面,是更像利己主義者還是更像自我犧牲者,那是完全次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時代內對一定的個人提出,才可能具有任何一點意義。否則這種問題的提出只能導致在道德上虛偽騙人的江湖語。對我們這位圣者來說,共產主義簡直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共產主義既不拿利己主義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的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4頁、275頁)ii
在共同利益需要的時候,個人如果不能做出犧牲,共同利益就不能維持,在很多時候,共同利益所代表的其實是個人的長遠利益,個人為共同利益所做出的犧牲實際上是為長遠的利益犧牲眼前的利益。共同利益如果不能夠為個人保障,就必然失去存在的條件和意義,而個人如果不能為共同利益必要的犧牲,共同利益同樣也不能存在。利己行為與自我犧牲,在這里和我們在別處一樣,是權力與義務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