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即可,萬萬不能泄露出去!”
祖騅還沉浸在創造歷史的興奮里,沒有注意到何濡話里暗含的深意,點頭道“我明白,何郎君放心!”
既然徐佑身為灌鋼法的發明者,又是郞主的身份,自然這開天辟地的第一把宿鐵刀由他佩戴。徐佑也不推辭,他確實喜歡這把刀,交給清明拿著,和祖騅去參觀煉鋼爐。
“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冶煉時也只有陰陽柔剛相結合,才能造出最好的鋼來。所以我在背陰之處造這三座陰爐,專門冶煉鍒鐵。又在向陽之處造三座陽爐,專門冶煉生鐵。再在陰陽和合的交界處造三座歸一爐,將熔態的生鐵灌注到未經鍛打的鍒鐵里,幾經變幻,方得灌鋼!”
祖騅先是自豪,繼而赫然道“只是開始時掌控不好溫熱,廢了好幾座爐子,白費了許多錢財……”
徐佑大手一揮,道“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不事。這方面你不用多慮,需要多少錢,就找計青禾去拿,回頭找其翼簽押即可。”
笑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是不花錢不花時間就能搞出驚天動地的發明,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美事?
接下來徐佑又詳細問了爐溫的極限,和陰爐陽爐歸一爐的不同建造結構,以及送風能力和除渣能力等等,直到天色將暗,這才和祖騅回到房舍。他提筆在紙上寫寫畫畫,眾人都站在旁邊,大眼瞪小眼不明所以。
過了足足一個時辰,徐佑抬起頭,揉了揉太陽穴,疲憊的道“觀方才的爐火,色澤純青,爐內的溫熱應該在千二百度左右。”
爐火純青這個成語的本意,就是指爐火成純青色,溫度已經到達了頂峰,也就是后世說的1200度。
度這個量詞,也就學過天經玉算的祖騅大概明了,他對爐溫的認知遠在徐佑之上,慚愧的道“不錯,我用盡所有方法,也只能成青色而已……”
“可這個還不行,爐火不到藍色,造不出我想要的那種鋼。祖先生,你要再造一座爐,高度在兩丈之上,盡可能的高,但也注意堅固。將內壁的直徑縮小到四尺以下,天經玉算里提到過……還有,將鼓風木扇改的更大,用人力驅動的話,送風不足,這里要用筒車。筒車需要水力,具體怎么造,我過幾天給你圖紙,但也沒什么稀奇,就是把東漢時的翻車改良一二,借助從高處流下的水力代替人力,讓鼓風木扇轉動的更快……再有,得額外造一間蓄熱室,通過空氣預熱來增加爐溫……”
徐佑這才發現在農耕時代想要搞點工業時代的東西太過艱難,也太過繁瑣,他只不過想要給四輪馬車加一個避震裝置,可就是這種彈簧鋼,所需要的前置條件太多太多,并且很可能在付出了諸多努力之后,還是造不出來。
但是技術的進步,就是失敗堆積成山后才能讓后來人攀越而上,這并不是死毫無意義,而且在這個過程里,還會有很多附加價值的意外之喜,比如宿鐵刀,比如即將問世的水車,這些發明都會給世人帶來極大的沖擊。
這是好事!
以目前的技術條件,想要提高爐溫,只能先從爐子的結構改起,縮小橫截面的大小,可以有效蓄熱,到了宋朝,人們就發現了這一點,冶煉的爐子再沒有超過四尺的內壁。而改進鼓風技術,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送進去更多的空氣,水力比起人力有巨大優勢。當初給天工坊選址的時候就考慮這個,所以毗鄰翠羽湖,很簡單就能開辟條水路過來,利用地勢的高低差,造出筒車送風。
至于蓄熱室,徐佑還真不知道具體構造,只是知道有這么個東西。不過有祖騅在,只有提出想法,還沒有他造不出來的,可以邊干邊造邊改,反正這不是急于一時的事,真的發明出來了,可是利在千秋。
好不容易搞定這些,徐佑領著眾人走出天工坊,明月高懸,秋風送爽,徐佑突發詩興,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