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炒鋼法,兵器的強度、硬度和鋒利值都成倍數的增長,比如曹操的百辟刀,斷金裂玉,削鐵如泥,可跟這宿鐵刀比,恐怕也不能洞穿三十札鐵甲。
“昔年蒲元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刀成后,將竹筒里放滿鐵珠,舉刀斷之,竹碎而珠裂,冠絕當時,人稱為神刀。我觀祖先生此刀,猶在神刀之上!”何濡從祖騅手里接過宿鐵刀,以手輕撫,隱隱覺得鋒芒刺骨,肌膚生痛。可想而知,若由左彣這樣的小宗師揮舞起來,會造成多么大的殺傷力……這刀端得是神物!
祖騅笑道“蒲元雖有真才實學,可仍舊以水為原材來淬火鍛造刀器,他認為漢江水鈍弱,不可用,而蜀江水爽烈,用之最佳。其實在水之外,還有更好的原材……這是郎君告訴我的,以馬溲和豚油來淬火,既得其硬,又得其韌,兩其美!這兩液淬火法,真是神乎其技!”
他說話時眼光看著徐佑,其中的敬仰和崇拜之意簡直都要溢于言表。起初徐佑跟他解釋灌鋼法的成因,心中還有許多疑慮和不信任,畢竟現在流行炒鋼法,從西漢至今,綿延數百年,技藝已經很成熟和可靠。徐佑雖是天縱之才,可畢竟沒有相關行業的從業背景,真的能無中生有,超越無數能工巧匠,將冶煉技術推得更上層樓?
數月的辛苦,無一所獲,手下的鐵匠怨言紛紛,可祖騅卻在這次次失敗中以敏銳的嗅覺捕捉到了某種不可言明的玄機,仿佛冥冥之中,真的在按照徐佑指引的路前進,而在終點等著他的,將是石破天驚的秘密。
果然,宿鐵刀的問世,證明了灌鋼法遠遠高于炒鋼法的技術含量,它的意義,不下于天青坊的雕版印刷術,這是一個行業的質的進步,可也是整體文明的一次飛躍。
徐佑其實對冶金術所知不多,僅大概了解從塊煉法開始的技術發展過程。譬如灌鋼法的發明者綦毋懷文,他選用品質優良的鐵礦石,先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后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幾度熔煉,使熟鐵滲入碳而成鋼。由于讓生鐵和熟鐵所謂的“宿”在一起,所以煉出來的鋼被稱為宿鐵,煉出的寶刀也因此稱為宿鐵刀。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可要浴以五牲之溺,淬于五牲之脂,各自的數量配比,火候時間的把握,這些都沒有現成的數據,又沒有控溫和測溫的儀器,靠操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冶煉技巧,實在是復雜困難到了極致。
徐佑只是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若不是祖騅精通數術、天文、水利、冶煉和機械制造,堪稱這個時代最頂尖的能人才,又不計辛勞、夜以繼日的進行瘋狂的實驗和無數次的記錄調整,加上明玉山不問成果,不問用途的大量資金支持,想要短時間內掌握雙液淬火法,造出宿鐵刀,無疑是癡人說夢。
左彣同樣拜服,道“郎君真是生而知之!”
“灌鋼法倒也不是我想出來,之前看過家典籍,里面就記載了灌鋼法的雛形,所謂“鋼乃雜煉生鍒者”。生,既是生鐵,鍒,既是熟鐵,雜煉也就是祖先生說的‘宿’。自古除圣人外,何來生而知之者?”
徐佑不想繼續這個話題,他關注的,是成本,問道“像這樣的宿鐵刀,所費幾何?用時多久?”
祖騅想了想,道“起始會十分昂貴,可等到技法純熟,匠人也練出手來,再大量鍛造,可以將費用降到三千文左右,一月可得刀千余柄。”
百煉鋼造兵器的問題在于成本過高,曹操的百辟刀耗時三年,孫權的劍只一柄就要可供七人兩年九個月的吃用,這樣的神兵利器,不能大規模量產,只能作為貴族的玩物。一直等到綦毋懷文以天縱之才發明灌鋼法,并以此煉出宿鐵刀,這才在質量和成本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讓古代軍工行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好!”何濡大喜,比剛才看到宿鐵刀時更加的激動,道“不過此事暫且列為絕密,祖先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