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八成左右,這已經大于漢朝和唐朝的披甲率,更遠勝于南北兩國現行的披甲率。
徐佑的治軍思路很質樸,如果兵不夠硬,那就讓裝備硬一點!
不過,天工坊最主要生產的還是長槍,規模以上的陣列戰斗,長槍陣遠比刀陣強大。一是刺的距離短于劈砍的距離,二是槍的致死率要強于刀,三是便于隊列陣型的變化和持久作戰的能力。不管是太白陰經還是武經總要里,唐宋軍隊里列裝最多的都是長槍,只是長槍對槍桿和槍頭材質要求很高,大多時候,軍隊里的長槍只是削尖了頭的木棍罷了,多用雜色輕木,易折易斷。而適合作槍桿的,比如稠木、牛筋木、烏檕木、拓木、劍脊木等,又受地域環境、運輸條件和數量成本的限制,并不適合大規模使用,而揚州最多的便是竹子。
于是徐佑采用后世的積竹木柲之法,以長江流域常見的楓木為芯,外貼竹片,再以絲線、革帶或藤皮纏繞,最后外涂生漆,緊密結合之后可到達彎而不折的效果,剛度韌性兼具,頭軟、腰硬、尾粗,堪稱這個時代的復合材料槍桿,不比稠木和牛筋木差多少。
而槍頭長三寸三分,重七錢,中脊高厚,兩刃尖薄,真正做到了槍頭不過兩,進銳而退速,再裝上犀牛尾涂以紅色為纓,用來擾亂敵人視線,并且防止敵人的血流到槍桿導致滑溜不牢。
徐佑隨手抓起一把長槍,挽了個槍花,閃電般刺出,又戛然而止。槍尖如蛇頭般微微顫抖,槍桿紋絲不動,不由大喜,道“好槍!”
祖騅是當世最厲害的將作大匠,學了徐佑的天經玉算,造出的軍械不僅實用而且極具數學曲線的美感,無論古樸卓雅的銳刀,還是威猛剛勁的山刀,抑或徐佑手里的這把長槍,都讓人過目難忘。
“請郎君賜名!”
徐佑輕輕拂過槍桿,道“既然以楓木為芯,又要在楓湖開營,那就取楓槍名之!”
楓槍齊列成陣,銳刀近距障身,山刀披甲破敵,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徐佑了最好的裝備和后勤保障,接下來就要看左彣、齊嘯等人如何把這群不服約束的輕悍吳民訓練成如狼似虎的常勝精兵。
忙了徹夜,曲轅犁交給祖騅打造,然后由魯伯之和他對接,徐佑不再插手。等到天光微亮,徐佑雖未眠,可精力充沛,召來何濡和左彣,笑道“其翼,當年你說有萬人敵的兵法,可法不輕授,現在時機成熟,總該拿出來了吧?”
何濡也是一笑,從懷里掏出裝訂成冊的兵書,道“法不輕授只是戲言,料知七郎要問,我早已手寫《何公金玉策》三卷,請七郎和風虎不吝指教。”
左彣忙道“豈敢?我對兵法尚未入門,愿聆聽其翼教誨。”他對何濡向來尊重,今日得授兵法,更是恭謹的以師禮對待。
“何公金玉策?可是故老令公的遺訓么?”徐佑站起身,臉色莊重,雙手接過卷冊,聽何濡道“對,這是先父將兵數十年的心得,被金陵那狗皇帝誘殺之前剛剛整理成卷,結合千百年來諸多兵家先賢的法門而自成一家。竊以為古往今來關于兵戰的謀略詭術盡在期間,若學而習之,得三成可安一郡,得五成可定一州,七成于胸,則南朝無戰事,存乎十成,可平天下!”
何濡的父親何方明曾被譽為楚國長城,如今的軍神沈度,當年也不及何征北的名頭于萬一。若非被安子道忌憚加以殘害,也未必有后來第三次北伐的倉皇逃竄,說不得魏國早失去黃河兩岸,被逼和柔然爭搶大漠去了。
徐佑翻開卷冊,竟小吃一驚。所謂何公金玉策,共有三十六條目,以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為名,每目之下含有六策。高屋建瓴之外卻又言簡意賅,多引自太公、孫武、吳起、尉繚子等人的實際戰例和精辟見解,再用畢生征戰的經驗來注疏和深入。雖然和另一個時空假托檀道濟而作的三十六計不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