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聽不出來的話怎么辦,那光是專心欣賞這首歌的旋律也是極好的。
從這首《夜宴風波》中,能夠聽到不少看似樂觀積極,然而卻也頗為無奈的詞,比如說最為好聽的一句,‘我這一曲,養韜光,禮儀都得當’,而當聽到這一句的時候,翼國公也是不由得心中一動,當然,因為是第一次聽,所以還沒能完全把握整首歌的內容,然而當聽到第二遍的時候,他仿佛已經完全能夠讀懂這首歌所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因為非有著相同經歷的人,才能讀懂。
那一刻,他的內心也是不自覺地產生了動搖。
當下,便對眾人道“要是有機會的話,倒是想親眼見見這位姑娘。”
他不相信這首歌是美鳳院的清倌人作的,唯一的可能,便是由夭夭親手寫的。
而能夠寫出這樣的歌曲的人,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相對來說,這首歌對于陳羽霖、盧升之以及其他文人士子來說,可能感慨便沒有那么大,因為在他們的大多數人當中,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抱負就很好了,還韜什么光養什么晦?
因而,這首歌在陳羽霖、盧升之兩人眼中,也是頗為有些爭議。
主要是,這歌唱得也太消極了。
聽完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什么一個好端端的人,卻非要放浪形骸,不想著身居廟堂,報效國家,反而選擇了沉迷于聲色犬馬呢,而事實上卻是,砍頭的事情落不到自己的頭上,他們當然能夠想得這么輕松,雖然《韓熙載夜宴圖》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創作背景的說法,而這首歌取的,正是這第二種,那就是假如韓熙載不這么做的話,那可能人就沒了。這《韓熙載夜宴圖》,在當時,就相當于是一張間諜拍下來的諜照,一旦皇帝發現韓熙載有什么想法,可能下一步引來的就是殺身之禍。
這或許也正是翼國公為什么想見夭夭的原因吧,如此說來,他們也算是志同道合、感受身同了,雖說夭夭不一定有此等經歷,也必不可能有此等經歷,但她肯定能明白他的感受。
當《夜宴風波》唱完,無形中,也是打斷了今晚表演的節奏,因為這這兩首歌都太過于沉重,所以,接下來,也是時候換一首輕松一點的來轉換一下心情了。
一個年齡稍大一些女孩兒又走了上來,而且,又說道“諸位可以慢慢想,等諸位想完了我再唱。”
隨著今晚的表演來到了后半段,顯然,跟觀眾的互動也慢慢地多了起來。
等到所有人都靜下來了以后,女孩兒這才以歡快的歌聲唱了起來。一首可以說是兒歌的歌曲,《布谷鳥》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