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從三個時代開始談起,很快便展開了一幅幅讓人向往的歷史篇章。
很難有人能夠總結出如此簡潔的三句話,將他們此時所身處的時代的本質給概括出來。
然而……
太子妃做到了!雖然這種說法仍然十分片面,或許還存在著以偏概全。
但當你深深一想,這歷史卻又是真的這樣,難怪乎,讓人聽完了以后,不禁汗毛都豎起。
他的好友周邦熠就對這種想法十分推崇。
但更讓人震驚的卻是,在鐵之后,又會是什么時代?
當崔英明無意中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三人都驚住了。
回憶完了以后……
“回稟太子殿下,臣以為,鐵器乃國之重器,今后,也須當重視。”
“那你有何舉措?”
咳!
這卻是把李季常給問住了,不過好在,三人在談的時候,也都談過。
基本上,概括起來,就是兩條,第一,要保護好冶鐵技術,第二,重視冶鐵人才。
只是很可惜,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他并沒有提出要成立一個專門研究冶鐵技術的部門。
不過其實……
李承乾也沒想到。
其實像是這種冶鐵吧,一般來說,都是朝廷說要多少,然后下邊的人就算是累死,也要煉出來多少。
每年需要多少,即便是有著一定的規劃,但是,那也肯定只是按照現在既有的需求量來決定的。
若是今年的需求量上去了,那就多增加幾個高爐。
但與此同時……
若是多增加幾個高爐,這需要征發的百姓就越多,就越是容易造成民怨。
就怎么說呢!
他似乎明明已經想到了什么,可卻還是不得要領。
可以看得出來,夭夭對這鐵器十分重視。
可怎么個重視法,如何才能改變現狀,甚至是更上一層,李承乾就不知道了。
李季常的話,其實更多像是在喊口號。
這事實上,對冶鐵發展并沒有半點促進的作用。
不過……
好像前面夭夭也給出了做法,那就是交流冶鐵技術,像是很久以前,他們只能鑄鐵,然而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掌握了炒鋼。
大概,他如今能夠知道的,也就只有這一點了吧。
只是……
畢竟不同的地方的礦的品質都不同,東邊的技術卻不一定能夠為西邊所用。
但接下來,他已經想好了,他打算讓李季常帶人組織一次全國的冶鐵技術的交流。
就圍繞一個是如何提升產量,另一個,則是如何才能煉出更好的鋼。
至于為什么做這個嘛……
一個,肯定是更好的鋼,才能打造出更好的武器。
另一個,則是對于農具的提升。
雖說以他的目光看來,并不能看得出來,這除了讓百姓耕種變得更方便,就并不能產生多大的功用。
主要是……
這對他來說,似乎并沒有什么益處。
不過,反正就先做著嘛,畢竟,這也都不是多大的事情,就抱著一種,若是能有收獲,那便好,若是沒有收獲,也罷的想法就好。
當然!
其實有關這一次的冶鐵技術的交流,或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般一些人的技術都不會外傳。
畢竟,這是他們吃飯的飯碗,誰會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如此輕易便教授于其他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就要求,被請來的人,都要開誠布公。
到了下午……
李承乾也是把這事稍稍地給夭夭說了那么兩句,因為說起來,這事原本也是夭夭提出來的。
聽完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