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計議下來,待出了宮外,時間已經快近中午了。
林嘯和特戰小隊會合后,簡單吃了點干糧,便去軍營取了馬匹,囑咐留守的排長提高警惕,好好協助南寧的治安,一行人就策馬往果化疾馳而去。
……
林嘯他們還在匆匆趕路的時候,果化鎮的戰斗,已經達到了白熱化。
剛過巳時,孫可望便下令開飯,半個時辰后軍開拔,直往果化而去,不到未時便已兵臨城下。
孫可望令馬進忠營為前鋒,白文選營為后衛,自己親率馮雙禮、馬寶等大將為中軍,前后照應,仔細搜索山腳附近的樹林,確認沒有伏兵后,便迅速把果化鎮圍了起來。
果化鎮,建在一段彎曲的江岸上,因其東、北兩面臨江,只需圍住西、南兩面,便無人能逃脫,因而僅憑馬進忠的前鋒營,便能同時攻打兩面城垣,中軍主力都遠遠地在后面觀戰,松松地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包圍圈。
因江邊平地有限,果化鎮并不大,略顯低矮的城垣,鎮內只有縱橫兩條主要街道,這里原先是個駐兵的衛所,因此百姓的民居并不多,兩側房屋幾乎是兵營式樣,因而這些房屋中,倒是有許多由石頭壘成,頗為堅固。
李元胤不是泛泛之輩,面對數萬人的圍攻,他作好了苦戰的打算,并沒有把所有士兵都部署在城墻上,而是藏起了大量的預備隊。
他讓三千新軍步卒藏于城內,一部分弓箭手爬上主街道兩側房頂,其余的士兵則躲入屋內隱藏待命,剩余的一千余禁軍騎兵則聚集于城北一帶縱深之處,隨時準備反擊。
城垣上,他只布置了一千左右火銃手、弓箭手和樸刀手,因為他有郭景云的九十來名強軍助陣,完沒必要把所有人都趕上城頭挨炮。
除了郭景云的一門迫擊炮外,城垣上還布置有十多尊輕型青銅虎蹲炮,以發射小鉛子、碎石為主,可惜射程不到一里,只能用于轟擊攻城散兵。
布置完這一切,身外傷未愈的李元胤命人請來郭景云,鄭重地把城頭的防務權托付與他,自己則命人搬來一把椅子,端坐于城樓之上,無論誰勸,都不聽。
郭景云很沉得住氣,一直趴在城頭觀察敵軍動向,身邊三名迫擊炮手安靜的等待著命令,偵察班體戰士趴在稍遠處的城垛間,作為預備隊使用,以及保護迫擊炮手的側翼。
這里是西、南兩段城垣的結合處,迫擊炮架設于此,兩邊都可以照顧到,省卻了頻繁移動陣地的麻煩。
其余兩個排各加配一挺機槍,各自在排長的指揮下,分散于明軍中間,分別負責兩段城垣的防守;司務長帶著炊事班則在城門附近逗留,一邊負責看守、搬運彈藥,一邊還要協助警戒城門的防務。
不多時,大西軍陣中的大炮就出現在了陣前。
這次,他們很謹慎,步軍陣都列隊在兩里開外,并不急于攀城,靜靜地等待著大炮的轟鳴。
這次孫可望攜帶的火炮中,除了數百尊各種輕型炮,光紅衣大炮就有二十多尊,這種炮最重的達到了五千多斤,需要六到十人配合才能操作,炮管長約三米,口徑約有100多毫米,發射的鑄鐵炮彈相當于西方的18磅野戰炮,而這種炮的射程,根據裝藥量的不同,最遠可以達到三里以上,加上炮彈落地后彈跳滾動的路程,其實際威脅高達五里左右。
現時空中,比這種炮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還有,但由于實在太重了,已經不適合野戰了,只能固定于重要城市的城墻之上,作為守城利器使用。
而在西方,這么重的炮一般作為艦炮來使用,比如“獨角獸”,就使用了24磅的主炮,那種炮的口徑,更是達到了130左右。
孫可望帶的這種野戰大炮,都固定在裝有鐵輪子的炮架上,這樣用馬匹拖拽起來就方便多了,最重的紅衣大炮也只需六匹馬便能拖著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