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孫可望不同,晉王李定國長相英武身材魁偉,眉目修闊舉止有度,部下私底下都稱他為“小柴王”,而臨敵陷陣又以勇猛著稱,因而又獲外號“萬人敵”。
李定國十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因而現年三十一歲的他已有二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平時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鑒》等書籍,因此頗有文武之才。
平時李定國為人又謙恭下士有文儒氣象,很得部眾愛戴,對待百姓也非常寬慈和藹,與張獻忠其它一些軍紀敗壞的部屬不同,他的部隊攻破城池時從不妄殺,遇士紳百姓也必設法保。
羅博關的關隘在一個叫金星村的地方,此地兩側山勢險要,地形較為狹窄,李定國觀察地形后決定命李本高率一萬步卒列陣于關前,自領五千鐵騎埋伏于左側山后,其余人則攜炮據關自守。
孫可望領著大軍一路殺奔至關前,首先便與李本高部相遇,見對方早已擺好陣勢以逸待勞,孫可望穩妥起見命各部草草扎下數個營壘,然后遣馮雙禮親自上前喊話令其讓路。
馮雙禮與李本高也是故舊,遂策馬上前欲溫言相勸,希望其念及舊情不要自相殘殺,不料那李本高是個耿直之人,得知孫可望悍然降清之后早就憤憤不已,不僅不領舊情還把馮雙禮怒罵羞辱了一番。
馮雙禮惱羞成怒拍馬上前挺槍便刺,李本高毫不畏懼舉刀應戰,兩人當即在陣前殺成一團。
這種兩軍交鋒之初的戰斗其實并不激烈,只是兩員主將帶有個人恩怨的廝殺,手下軍士都尚未參與混戰,只是相互隔陣吆喝叫罵。
一般來說,這種爭斗,要等雙方主將分出勝負或打累了才會擂鼓揮軍掩殺,然而這次卻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兩人斗得正酣,不料倒霉的李本高突然馬蹶前蹄,竟被馮雙禮一槍刺翻在地,手下前鋒將士見狀大驚,隊列陣型便出現了些許混亂。
立馬于身后土崗觀戰的孫可望見對方銳氣已挫,當即下令擂鼓追擊,一時間竟殺得李本高部眾立腳不住,轉眼便已退至關前,幸得關上士兵及時發炮才稍稍遏制孫可望軍的攻勢,掩護本方士兵重新穩住了陣腳。
孫可望見狀,急令本方也推出火炮,欲趁勢轟關攻城,雖說一路丟盔棄甲,他的重炮遭遺棄,但輕型炮還是有一些的。
正在這時,忽聽山后一聲號炮響起,山道上急急殺出一彪人馬,當先一人手握長刀威風凜凜,身后一桿大旗上繡有的正是一個斗大的“李”字。
李定國親率五千鐵騎攔腰殺出,孫可望軍頓時被斷為兩截,孫可望見狀急令馬寶部前出拒敵,不料馬寶臨陣倒戈,反而與李定國合兵一處,連破數營,所向披靡,孫可望大怒,親自率領中軍一萬精銳上前廝殺,一時間雙方展開混戰。
正值此時,早與李定國有聯絡的可望部將白文選見形勢微妙,親率所部五千鐵騎抄出可望陣后,手下紛紛大呼“迎晉王!迎晉王!”,同時李本高部見勢也重新掩殺而至。
孫可望的秦軍頓時大亂,數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士卒們大多本無意自相殘殺,眼見可望大勢已去,許多士兵紛紛丟盔棄甲,跪地高喊“歡迎晉王!”、“歸順晉王!”。
孫可望見軍心已變,大驚失色,不敢戀戰撥馬便逃,僅在后隊少數親兵的保護下,沿著紅水河一路倉皇東竄。
護在他身邊的那名說客高樂厚原是一名劍師,雖無領兵之能,但單兵搏殺能力倒也尚有一手,有他護著孫可望奪路而逃,可望才得以安然無恙。
一路逃至南丹州的時候,孫可望一行才驚魂稍定。
見身后已無追兵,遂下令稍作休息,眾軍士紛紛下馬喝水、吃東西,孫可望環視左右,身邊僅剩馮雙禮與高樂厚兩人,而隨從軍士也只余一千余人。
孫可望一路均沉默不語,下馬后也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