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和幾間雜物間;另一側,則是一個不算小的操場。
這所學館,光建造費用,就花掉了上萬兩銀子,當初設計的是夜校,主要用于對招收來的工人進行職業(yè)培訓,所以還特地拉了電線過來,裝上了極為寶貴的電燈,便于夜間開課。
后來,由于那些秀才老師白天閑著也是閑著,李涵之和何翼他們商議后,便把防城鎮(zhèn)所有適齡的男女兒童招收進來免費就讀,這樣一來,也解決了進廠忙碌的工人們的后顧之憂,有助于他們安心工作。
老師們倒是很認真,把這些兒童分為男女兩組,各開設了數個初級班和一個中級班,安置在后排教室上課。
林嘯招呼瞿式耜一起向學館走去,他求學的環(huán)境,同時,也讓瞿式耜感受一下新式學館的模樣,便于以后在各地推廣,畢竟這件事,當初也是通過瞿式耜極力相助才促成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想要使大明快速重新崛起,林嘯認為面提高百姓的識字率,尤其是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而辦學這件事,在林嘯的腦海中,是通盤計劃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
只有徹底改變愚民政策,讓最貧苦的農民子女也能接受免費教育,才能打破士紳豪族的文化壟斷。
只有讓泥腿子們真正覺醒,才能擊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中的糟粕的禁錮,自下而上地發(fā)動勢在必行的政體改革。
屆時,那些士族縉紳們、富商巨賈們,就成了絕對的少數派,他們即便想反抗,也再難煽動百姓盲從他們搞事了。
另一方面,只有民接受科學意識,才能跟上西方正徐徐開啟的科學啟蒙大幕,并在林嘯他們掌握的黑科技的助力下,使華夏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巔峰。
……
林嘯一行來到學館門前的時候,耳中便隱隱傳來學童們稚嫩的讀書聲,一個名叫包福的老漢帶著他老婆從門房中急急忙忙地奔了出來。
這對老夫婦是來自福建的難民,兒子、媳婦都死于戰(zhàn)亂,他們便帶著唯一的孫子一路逃到了此地。
孫子去年底堅決要求從軍,軟磨硬泡下終于入了伍,他倆便成了真正的空巢老人,何翼看他倆手腳很勤快,身上也收拾得利索,便聘他們來學館負責做飯,以及值守門房。
(提問李定國和鄭成功,抗清失敗后,于同一年郁憤病故,請問他倆去世時的年齡分別是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