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陳泰欣喜若狂的是,洪承疇不僅調來了兩支援軍,其中一支綠營兵他不抱什么希望,無非是奉命前來應景而已,可另一支援軍,卻是鑲紅旗固山額真金礪親率的漢八旗兵。
清初時,自視甚高的滿人,對綠營兵的戰斗力是極為鄙視的,在他們眼里,只有正宗的八旗兵才是東征西討的精銳主力。
客觀來說,歷史上的實際情況確實如此,自皇太極始,清初的八旗兵不僅精于騎射,戰術豐富、機動力強,還大量裝備了火器,戰斗力遠勝同時期的明軍和綠營兵。
而其中成軍最晚的漢八旗,雖說與綠營兵一樣同是漢人,但與漢奸、降兵為主的綠營兵然不同,是入關前便成軍的關東漢人,其中很多都是由滿人貴族的包衣奴才出旗而來,因而也自稱旗人。
通常,在所有八旗兵中,漢八旗的整體地位是最低的,但由于滿、蒙八旗兵較為擅長平原野戰,而不善于攻城掠地,在攻打明王朝的關內城池方面,隨同參戰的漢軍不僅表現得同樣驍勇善戰,而且還“諳水戰,習地利”,對清軍水師的初創、壯大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入關之后,對中原的地形、敵情和民風的了解方面,漢軍相較滿人更為熟悉,面對上百萬的抗清武裝力量,漢軍越來越顯示出比滿八旗更強悍的戰斗力,使得他們成為了清軍入關后南征西討的急先鋒。
特別是到了南方多山地帶,滿洲騎兵往往不得施展,漢八旗便成了清朝攻占這類地區的主力部隊。
正因如此,陳泰得知金礪的漢八旗正從鄱陽湖南下增援后,頓時精神一振,猶如吃了興奮劑似的亢奮起來。
只要金礪大軍從鄱陽湖進入贛江,哪怕上岸后只是側擊明軍,那便可以形成夾擊了,屆時首尾難顧的明軍就難逃一敗,不僅南昌得以保住,說不定還可以反敗為勝一路追擊,大軍再次攻入廣西……
說起來,滿人如此瞧不起綠營兵,是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的。
一方面,這些漢奸的前身,本就是糜爛到骨子里的明軍,其拼死之心什么的確實差點意思,通常只被當做地方守備來使用;另一方面,卻和他們龐大的人數有關。
清軍入關后,因清廷采納了洪承疇“招撫誘降”的懷柔政策,原明舊臣投降后往往可保留原來的官職和爵位,前明降將手下的部隊也不予遣散,因而獻城投降的明官明將多如過江之鯽,許多明軍一夜之間便搖身一變成了清軍。
因無法重用,又要安撫降將,清廷便把這些從各地收編的前明降兵單獨編成一軍,因部使用綠色旗幟,故稱其為綠營兵。
這些漢奸軍隊人數最多時高達八十多萬,一直消耗至乾隆時期仍剩有六十多萬,可正宗的滿、蒙、漢八旗兵總共也才二十來萬,因而清廷對綠營兵是既利用又心存戒備的。
在此復雜背景下,綠營兵不僅待遇最差,就連兵種和裝備也受到了限制,這些人中除了少量水師外,絕大部分都被編成守備步兵,常用的武器也是刀、槍、矛、箭這些冷兵器,極少量的火器還是從明軍時期帶過來的,火藥、槍子等消耗完后更是幾乎得不到補給的。
要不是此番林嘯突然多路反攻,把洪承疇打了個措手不及,洪承疇是決不會調集這么多的戰五渣綠營兵跨境作戰的。
……
然而,歷史往往充滿了黑色幽默。
自清中期開始,由于八旗兵的急速腐化墮落,綠營兵反而成為了清軍的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亂中,八旗兵早已不堪一戰,清軍不得不以綠營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萬綠營兵上陣作戰。
為了加強對上升為主力的綠營的控制,清廷便開始不斷地加派旗人擔任綠營兵的中高級軍官,自乾隆后期開始,綠營逐漸成為以漢兵為主、旗人主導的軍隊。
而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時,有樣學樣的綠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