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親將聞言,再次勃然變色,顫聲道“大帥……”
金礪鐵青著臉一言不發,只是轉頭死死的盯了他一眼!
親將一看到滿臉黑氣的金礪那目中的兇光,不禁哆嗦了一下,哪敢再多嘴,立即拍馬而去。
那邊清軍步騎軍壓上殺成一團,而江邊的清軍炮兵很是清閑……
大炮早已架好,之所以遲遲未再向明軍大營開炮,是因為沒有步騎的配合,開炮便沒什么意義,畢竟明軍還有好幾百火槍兵在那兒守著呢。
沒人沖鋒,木壘和營門轟開了又有何用?大炮又不能上刺刀。
接到命令后,炮兵都統雖滿臉錯愕,卻也不敢怠慢,一時間輕重火炮紛紛調轉炮口,草草挖好陣地便胡亂開起炮來。
前方,雙方的步騎部戰在了一處,出鏜的炮子并沒什么精度可言,誤傷自己人根本無法避免,金礪悍然下令開炮,完是豬油蒙心殺紅了眼,一副拼命的架勢了。
……
這個金礪,為了戰功,竟然喪心病狂,連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陰損招法都用上了。
他如此不顧一切,連自己部下都一起殺,是有很大風險的,他就不怕部下反水嗎?
說起來,身為前明降將,金礪這么求功心切,是和前文提到的滿清的軍制有關……
滿清早期,因人口太少,努爾哈赤采用的是一套類似奧斯曼新軍模式的軍事貴族統??治體系,實質就是民皆兵,平時游牧為民,戰時上馬皆兵。
這種軍制,有兩個優點,確保了軍隊的戰斗力。
首先,在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上,努爾哈赤確保了八旗世襲軍人的絕對統治地位,即便如范文程這樣的極品文官,也只能給八旗武將舔靴子,這樣一來,滿洲八旗兵就有了真正的主人翁意識,上陣皆肯拼命。
其次,滿清初期,一切以軍事擴張為主,整個國家的精力都集中在打仗上,其行政機構實質就是一個軍政府,軍制效率極高,戰時動員能力極強。
那么,為何成軍較晚的漢、蒙八旗,甚至那些由前明軍隊投降過去的偽軍,打仗也都這么賣力呢?
因為與明朝不同的是,滿清八旗兵,無論出身,都可以憑軍功進爵,甚至封王,而且是類似西周時代那種,有地盤和私人武裝的實權王。
這就等于給了一個各民族軍人躋身統治核心的機會,說好聽一點就是,“英雄無問出處,機會人人都有”。
在這種政策的誘惑下,為了榮華富貴,為了封妻蔭子,金礪們能不拼命么?
而相比之下,明朝那邊則是文官治國,武將的地位一向很低,一幫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輕易就能把一品武官送入大牢。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社會都崇尚讀書科舉,鄙視武人老粗,在“好男不當兵”的風氣下,明朝從軍戶到武將,統統是社會和統治階層壓制的對象。
滿清的兵沒糧餉可以搶,沒女人可以強,而明朝的兵,因采用兵屯制,軍戶沒事不得亂走動,沒餉只能躺著餓死。
而到了明朝后期,朝廷確實就是發不出餉了,只得實行各將領自籌經費的募兵制,又不能放手讓官兵們學滿清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文官和商人們又一毛不拔,最后軍心渙散,屢戰屢敗就是必然的結局了。
當然,滿清這種軍制也有個弊端,那就是朝廷很難做到真正的大??權獨??攬,由于下屬都有兵權,他們有了積極性的同時,也會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君主稍一懦弱,下屬藩王人人都有“黃袍加身”的,而不會像明朝那些科舉出身的老農那樣,只能用長跪或找廷杖這樣消極的辦法和君主較勁。
所以滿清入關,定鼎中原以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扼殺下屬軍事割??據的危險,歷代君主就開始不斷削弱八旗的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