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的戶籍制度,輕松一下,看看史上最勤政的皇帝,老朱同志究竟有多厲害。
朱元璋時代,戶口管理相當嚴格,因為這緊緊聯系著國家的稅收,關系著大明的長治久安,能不嚴格嗎?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在國范圍內普查人口,老百姓必須要有戶帖,就是相當于現在的戶口本。
我們來舉個栗子,展示一下民籍王棟杰同志家的戶帖
“姓名王棟杰;年齡28歲;原籍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現籍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龍墩村;
家庭成員張氏;年齡26歲;與戶主關系夫妻;子息1人,尚幼;
家庭財產正房三間、輔房兩間、中等耕地三十畝、花圃半畝;牛一頭,車一架……”
明代戶口本有一絕,家庭財產要登記,這也是社會對你財產所有權的承認,同時也是衡量你納稅額的一個重要依據。
我們現在的戶口本,則沒有這項功能,無論你從某人的身份證還是戶口本,都很難查清他的真實資產!這是與明代很大的一個不同,管理比較缺失,是不是應該向老朱同志學習!
戶帖,由縣衙蓋了章以后,由老百姓自己保存,還有一本裝訂成冊的,叫做戶籍冊,一式四份復制后分別上報戶部及省、府、縣保存,其中戶部的一冊,因封面都用黃紙,所以大家稱之為“黃冊”。
哪一天,如果老朱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青年農民的家庭財產情況,比如王棟杰家的,可以通知南京戶部從戶籍中抽出常熟縣的那一冊,只需隨手一查,就能一目了然。
國報上來,那是一萬多冊啊,一大堆,藏在南京后湖的東西二庫,碰到祭祀等場合,還要拿出來供奉,以顯擺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由于黃冊數量太多,為了征稅、編徭的方便,戶部又專門弄出了一個白冊。每年年終,戶科給事中1人、御史2人、戶部主事4人,共計7人,拎著算盤,噼里啪啦,核對錯誤,這可很關鍵啊,相當于今天的稅務稽查員,要是查出點問題,下面就有人會腦袋不保。
順便提一下,這個戶科給事中,是明朝特有的官職,對照吏、禮、戶、兵、刑、工六部,設有六科給事中,直屬于皇帝,與十三道監察御史統稱“科道”,屬于言官范疇,就相當于后世紀委督查員+新聞發言人+魯迅+李敖+流氓,這樣的綜合體,專門罵人諷刺人。
所以給事中的品級雖低只有七品,但是無人敢惹,因為他是言官,他想罵誰就罵誰,首輔、皇帝一樣罵,也不管有理無理,因為這是老朱交給他的任務,他可以風聞奏事,疑罪從有,無憑無據就開罵,是他的權利。
怎么樣,老朱有時是不是挺……圖樣圖森破?
再加上眾多的御史也干這個活,所以大明的朝堂上天天罵人,天天吵架……
因此有人說,大明朝其實是被罵沒的!
……
到了洪武十四年,為了便于黃冊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機構,老朱又改革了一下,推出了里、甲制度,別小看這些,這可比今天的居委會、村民小組還要嚴密!
每一百十戶編為一里,選出勞力多、產糧多的十戶為里長,其他一百戶劃分為十甲,每甲十戶,戶主叫甲首。
每里一百十戶可以編為一冊,圖文并茂,每十年重新修訂一回,其中住在城里的,地址叫做某某坊,離城不遠的叫做某某廂,鄉下就是某某里,用這三者可以區分城市化的不同程度。
每年需要出徭役的時節,這個里呢,要派出里長一人,帶著十名甲首,一共十一人去負擔公差,每里十個甲,每一甲負責一年,大家排著班,叫做“排年”,每十年一個輪回,正好遇上新一輪的人口普查。
這樣,每年有九成的百姓就不必再受驚擾,保護了鄉間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