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帶,林嘯并不陌生。
穿越前,他們部隊的基地,就在湛江港內。
那里,有他情同手足的眾多戰友,有散發著熟悉氣味的作訓樓、宿舍區、野外訓練場,以及靜靜停靠著的、軍旗飄揚的戰艦……
在那里生活、拼搏了那么多年,附近的許多地方,林嘯也因公因私都去過。
當然,在現時空,所有的地方,除了地名很熟悉,地形地貌大致相近外,其余的,都完是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了。
昨日,“欽州號”駛過湛江港的時候,林嘯還拉著張晨楓和段正宏,特地跑到艉樓最高處,舉著望遠鏡朝岸邊張望來著。
但由于天還沒亮,窗外黑黝黝的一片,現時空的湛江港,究竟長什么樣根本看不見……
而崖山這個地方,離湛江不算太遠,舊時空,他來過不止一次,每次來這兒瞻仰歷史遺跡,都會令他哀思如潮,扼腕嘆息。
崖山,是所有中國人,尤其是漢人的傷心之地。
這里,原來是西江出海口附近的一個岸邊小島,不過,滄海桑田,他后世到過的崖山,早已與大陸連成一片,再也沒有島嶼的模樣了。
這里,數百年前曾發生過一場,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海戰——宋元崖門海戰,是南宋與蒙古的最后一次水陸大決戰。
這里,是南宋大臣陸秀夫背著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的地方,也是十余萬漢人軍民寧死不降、投海殉難的地方。
崖山之戰,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杰、陸秀夫等人的軍事部署很外行,對戰役的最后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卻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正是這兩人,一文一武,自文天祥兵敗后,支撐了南宋流浪小朝廷的最后階段,是最后追隨至此的,數十萬漢人軍民的主心骨、中流砥柱。
經此一役,南宋覆沒!
但,這一仗,敗得是那樣的悲壯,那樣有節烈之氣!
面對野蠻外族的入侵和壓迫,華夏勇士們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的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
崖山精神,即中華民族精神!
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后人!
崖山之敗,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產生了斷層,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隕落,因而有“崖山之后無中華”這一說法。
華夏文明,代代相傳,至宋朝的時候,曾大幅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經濟、文化、科技相當發達……
即便在最為短板的軍事能力方面,也在蒙古鐵騎橫掃整個歐亞大陸后,獨力支撐了數十年之久,還浴血抵抗蒙古人的入侵時,在四川釣魚城,擊斃了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之兄,時任蒙古大汗的蒙哥。
南宋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農耕文明第一次整體被北方相對野蠻的游牧文明所征服,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
自宋以后,那個自信、開放、寬容、具有抵抗精神的漢民族衰亡了,數十年的抗元斗爭,消耗掉了漢民族最精英的人群,那些有血性、有骨氣、有膽量的人被大面積消滅,中國,作為一個文化體系幾近滅亡。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脊梁也幾被打斷,中華精神幾乎滅絕。
漢人族群,在遭遇北方牧馬民族的重創后,也開始變得保守,此后的數百年間,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變得精神麻木、茍且偷生。
此后數百年,漢文明再也沒有真正振作起來,雖然百年后,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大明一朝,還是受到了蠻族的很大影響,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再無從談起。
中國,自此喪失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