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郭懷一只是當地的移民村落——油車行村的村長而已,實際上,附近許多村莊的首領都聽他的,在當地漢人移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說起來,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發跡,與繼承了大海盜顏思齊的遺產有很大的關系,而大員的勢力也是顏思齊留下的遺產之一。
當初,顏思齊是橫行中日海域的大海主,從事著海上貿易和掠奪事業,當時,年輕的鄭芝龍是他手下的十大頭目之一。
顏思齊和當時很多著名的海主一樣,一開始都以日本平戶作為自己的主要根據地。
這個時代的日本,處于江戶幕府早期。
由于禁教的原因,幕府將軍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規定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并將佛郎機商人和傳教士統統驅逐出境。
荷蘭是一個奉行新教的國家,他們采用了只通商不傳教的策略,從而得到了幕府的贊許,而且荷蘭商人還曾經支持了幕府對農民起義的鎮壓,因此,幕府特許同荷蘭進行貿易活動。
此外,日本傳統的對外貿易國家大明和朝鮮,也仍然可以同日本通商。
不過,無論荷蘭、大明還是朝鮮,同日本的貿易活動也受到了嚴格的管制,并且只能在長崎一地進行貿易。
然而,當時日本西部沿海的一些大名(即領主)仍舊私下與西方商人經商,以求壯大經濟實力,得到先進武器,是以,長崎、平戶等地,一度仍是海商的天堂。
后來,隨著幕府的威權不斷加重,禁令越發嚴厲,顏思齊未雨綢繆,考慮要去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要在中國沿海的島嶼立足,可選的地方倒是很多,但當時明王朝的余威猶存,軍事力量也沒有衰落到后來那樣不堪一擊的地步。
閩浙沿海等地的島嶼無法染指,即便像澎湖列島,荷蘭人曾數次在此筑壘,都被明軍驅逐。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海外的孤島了,“化外之地”大員,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就這樣,天啟四年(1624年)八月,顏思齊率領部下和大批移民前往大員笨港(今北港鎮)登陸。
顏思齊見島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大為興奮,決意在此開疆拓土,干一番事業。
于是,他率眾伐木辟土,構筑寮寨,后又不斷從大陸招納漳、泉移民在此拓荒墾殖,主要種植大米、麻,以及蔗糖等農作物。
第二年九月,顏思齊在諸羅山行獵的時候,據說因為感冒死在了當地,年僅二十一歲的鄭芝龍繼承了顏思齊的首領地位,得到了顏思齊的大部分遺產。
不過,鄭芝龍繼承了首領地位后,并沒有在大員的拓展墾殖上下很大的力氣,以致荷蘭人在大員的勢力擴展很快,加上西班牙人也來插了一腳,導致大員的局面變得復雜。
而鄭芝龍當時正忙著同各大海上勢力不斷交戰,爭奪海上霸權,不愿意多蹚渾水,一度決定放棄在大員的移民據點,撤回福建。
后來,由于一件事,他才放棄了這一念頭,改為繼續經營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