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二章國姓爺的使命
事實上,對于大員漢民生存境遇的急劇惡化,郭懷一在之前的書信中也已多次提到過。
只是,從這封信中的措辭可以看出,他的憂慮之心愈發迫切了。
雖然信中不便把話挑明,但鄭成功豈會不明白郭懷一的意思。
逃亡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寧愿逃回大陸與韃子拼命,也不愿忍受“紅毛”的肆虐了。
照此情形下去,他們與尼德蘭人周旋的實力將大大削弱,如果有可能的話,到了該出手的時候了。
很早前,郭懷一就曾經指出,若是能趕走“紅毛”,收回大員的話,至少有一個眼見的好處。
那便是,舉大員之力,可以為金廈軍糧,徹底解決義師的糧草之患。
另外,萬一韃子勢大無力回天,在金廈堅持不下去之時,還可以軍退往大員,憑借寬闊的臺灣海峽繼續與韃子爭斗,以待時機東山再起……
郭懷一的眼光當然沒錯,他的擔憂也很現實。
可是,他哪里知曉鄭成功的苦衷!
誠然,金廈義師的糧草問題,始終是他的心頭之患。
拋棄生父誓師抗清,起事數年來,他鄭成功使盡力東征西殺,至今卻只能在閩南數縣勉力支撐,以致人多地少,糧草不濟,大大拖累了他所部義師的戰斗力。
就在數月前,他奉敕勤王,親率主力西征廣東,成功打下南澳島后,一度進軍至潮州揭陽,前鋒直逼大星所(今惠東),惠州府治近在咫尺。
然而,正是因為糧草不濟,使他在尚可喜的力反撲下,無力再進一步。
雪上加霜的是,身在福州的偽福建巡撫張學圣,趁機令大將馬得功、王邦俊等拿下南安,攻破兵力空虛的廈門,抄了他的后路。
內憂外患之下,上下將士思歸心切,哭聲遍聞,他才不得已下令退兵,含恨班師返回金廈……
問題是,韃子大兵壓境,狼顧虎視,除非放棄金廈根據地,他哪里還有多余的兵力派往大員?
要知道,與大員相比,金廈才是他的命根子啊!
有了金廈,他才能立足大陸與韃子纏斗,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怎么可以舍棄這個地方?
身為國姓爺,他以戴罪之身竭力抗擊韃子,為國盡忠的同時,祈愿為父贖罪……
這,才是他鄭成功的使命所在啊!
沒了金廈根據地,他的數萬部眾將孤懸海外,鞭長莫及,而他的父老鄉親們必定心灰意冷,他的抗清大業,豈不是就此夭折?
……
就在鄭成功眉頭緊蹙,再次拿起密信的時候,卻見郭懷一在密信的最后,特意提到了一件事。
這件事,頓時引起了鄭成功的注意……
“前月初,尼德蘭人駐守打狗港的數艘炮船突然出海……據說,與之前路過海峽東去的那艘大鐵船有關……”
郭懷一說,他之所以提起這件事,是因為他感到很奇怪。
“小人從尼德蘭人的口中得知,這幾艘船一路追去了濠鏡,卻又很快匆匆回到了打狗,從其行程來算,其在濠鏡待了不到兩天……”
“兩天的時間,是遠不夠裝、卸貨物的。”
郭懷一在信中說道。
鄭成功很清楚,雖然尼德蘭人與濠鏡的葡萄牙人水火不容,但他們在濠鏡有幾處走私據點已是公開的秘密。
他們幾乎每個月都會派船前往濠鏡,用大米和蔗糖換取生絲、陶瓷和香料之類的奢侈品,再轉運至巴達維亞,由東印度公司以船隊的形式運回歐洲牟取暴利。
為此,尼德蘭人還在濠鏡當地豢養了不少眼線和死士。
而葡萄牙當局對此也是睜只眼閉只眼,抱以默許的態度。
畢竟,尼德蘭人同西班牙人的爭斗焦點,在于馬尼拉至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