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我意已決
六月二十一日,出人意料的,朝廷有圣旨到了。
圣旨共有三道,是分別給鄭成功、林嘯和瞿式耜的。
或許是廣東的連城璧一直在向朝廷遞送報捷塘報的緣故,南寧已經得知廣東和福建境大體平定的消息,是以,永歷皇帝必須刷一下存在感了。
兩封下達給鄭成功和林嘯的圣旨,其實沒什么實質性的內容,除了一番慰勉激勵之語,無非就是加官晉級。
可是,瞿式耜卻從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永歷進封林嘯為鎮國公,同時卻欽命延平郡王鄭成功為“招討大將軍”。
林嘯對這個時代的官場奧妙自然一竅不通,也一點都不感興趣,但瞿式耜卻十分清楚其中的深意。
自取消五軍都督府以來,官至正一品的左都督和右都督,本是武將的最高職位了,而這兩個職位,已經在去年分別授予了秦王孫可望和琴川侯林嘯。
但是,左都督孫可望反叛身亡后,朝廷寧愿將其空置,也并未轉授予晉王李定國,而右都督林嘯,可說是目前唯一的最高武職了。
可見,在瞿式耜的主持下,朝廷兵部方面,對于最高軍職的任命是比較慎重的。
原本,按祖制,這兩個武職其實也沒什么大權,平時只有領兵權而無調兵權,自永樂朝起,真正有戰事需要大將統兵出征時,大多由朝廷臨時委任一名勛爵作為統兵大將軍,得勝回朝后再交回兵權,論功行賞,加官進爵。
當然,現在是非常時期,小朝廷也顧不得那么多了,反正都是人家的私人武裝,調兵什么的也不敢奢望,反正就是求人家賣命么,怎么好聽怎么封,所以,勛爵可以封得很高,但大將軍一職卻不能亂弄,以免加劇混亂。
國公這個原本崇高的爵位,到了此時,早已被南明各位短命君主玩壞了,不值錢,隨便給。
窮途末路的南明小朝廷,自弘光朝開始,前前后后已經加封了幾十個國公了,眼下,光晉王李定國麾下,進封國公的就有七八個之多。
王爺都封出去了不少,國公算什么?
可現在,朝廷進封林嘯為鎮國公,雖仍保留其討虜大將軍的稱號,卻并未給予更高的職位,比如可以號令隊的鎮國將軍,反而封鄭成功為招討大將軍,這說明了什么?
誠然,瞿式耜知道,按本朝祖制,鎮國將軍不是可以隨意任命的,一般只有皇室宗親,才有機會擔任此職,但是,北伐在即,弄那么多并列的大將軍是幾個意思?
本來,雖貴為延平王,偏處一隅的“國姓爺”鄭成功,其真正的武職也只是一個都督同知,可眼下,朝廷明知林嘯與鄭成功合兵一處,卻還要給鄭成功封一個什么招討大將軍,這不是明擺著要鄭成功與林嘯分庭抗禮么?
“這是,怕林鄭二人處得太好,有意分而化之?”
瞿式耜憂心忡忡……
至于瞿式耜自己接到的圣旨,內容卻很簡單——催他回去,商議還都事宜。
不過,圣旨中的言辭語氣就不那么客氣了,身為閣老,又身兼吏部、兵部尚書兩要職,卻不在朝中好好呆著,一應事務由侍郎等人處理,簡直不像話!
如今閩粵初定,流民百姓也逐漸安分,朕想你了,愛卿快回來吧,咱們商議一下還都事宜!
永歷皇帝終于覺得,南寧實在太窮,是時候回到他的龍興之地——肇慶了。
對于還都之事,鄭成功自是頗為贊同的,朝廷回廣東,他便離權力中心更近了一些,不再鞭長莫及了。
至于林嘯的態度就比較淡然了,建議之前就提過了,回肇慶,回南京隨你便,你若等得起,直接去北京都無所謂,反正以后,所謂的朝廷只是一塊招牌而已。
現在看來,這個年輕皇帝和他那一干近臣,還是沒膽去南京——逃跑已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