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零章節節抵抗
淮安府城本身的安危,陳錦自然更不敢松懈。
為了防備明賊可能不走旱路而改走海路直接北上,他在黃河兩岸的沿海各城鎮加派了不少兵丁——這絕不是杞人憂天,要知道,當初攻打福州的時候,那伙人便已與鄭森合流,而他鄭家,可是南中國海的霸主,調動艦隊渡海來犯絕非危言聳聽。
他的策略是“梯次布防,節節抵抗”——將漕兵沿海分散駐防。
雖然地廣兵少,沿海每個城鎮、每個港口只能派駐一百多人,說是形同虛設也不為過,但總算有了個戒備的樣子,至少能及時告警不是?
正因為此,第一批用上新式磨盤炮座的紅夷大炮便安裝在了云梯關,雖然匆匆趕制的第一批大炮僅有寥寥數門,但總算是加強了土城炮臺對河面的威脅。
他還按年初在福州吃了敗仗逃回來的一個將領的建議,在炮臺旁又加派了一哨人馬保護——這伙明賊在陸地,要比在船上兇悍得多,極善聲東擊西,直撲要害。
這樣一來,小小的云梯關總共駐有兩哨人馬,四百多人守衛。
另外,他又在船戶中臨時雇傭了三千余人,以補充運河和黃河各處的水師營——此舉總算擴充了一些水哨的員額,至于戰斗力,暫時顧不了那么多了。
除此之外,他還在安東城外新設了營寨,加派了一營人馬駐守,以作淮安府城的屏障。
沒想到,一切才剛剛開始,那伙人便已經來了——來得居然這么快!
昨晚,接到報警后,陳錦大驚之下,卻又稍感欣慰。
驚的是——他們果然沿海路北上,直接抄他的老巢來了!
欣慰的是——總算事先做了些準備,不至于措手不及而唱空城計。
沒有多少猶豫,陳錦決定立即啟程,帶著張天祿連夜來到了安東城。
臨陣指揮談不上,至少親臨前線做個樣子,給將士們打打氣也是極好的,淮安能守住最好,即便力戰不支,以后對朝廷也多少有個交待。
他毅然決定迎敵而上,事實上還有一個更重要,卻不可告人的考慮——與府城山陽不同,安東縣城地處黃河北岸,萬一明賊兵勢過兇,水陸并進,逃起命來更方便。
根據塘報,在蛤蜊港聚集的明賊不過五千人上下,大小船只也不到一百。
“他們再貪心,也不過是想飲馬黃河吧?”
陳錦揣度,僅憑這點人,明賊再兇,大概也不敢直接過河,孤軍深入中原腹地。
果真如此的話,自己最差的結局,還能保有大半個淮安府。
屆時,還能將總督府遷至邳州,或者海州去——看在產鹽區沒有丟的份上,朝廷總不至于問他的死罪……
然而,到達安東后,了解到的軍情卻讓陳錦的勇氣一下子泄了大半——他投入不少錢糧重建起來的黃河口的武備,幾乎完無用。
駐守各城鎮的漕兵一路望風而逃,不但蛤蜊港炮臺一炮未放,連附近的廟灣、喻口、馬邏各鎮也是眨眼淪陷。
他辛辛苦苦親自督辦的,安東練兵游擊屬下的一千多新兵,竟然直接作鳥獸散,練兵游擊只帶了十幾個親兵家丁跑回了安東城。
陳錦心中暗暗懊悔,自己的所謂“梯次布防,節節抵抗”謀略,竟成了畫餅!
早知如此,還不如將兵馬部集結在河防上,以圖力一搏!
不過,此刻再悔也已無用,海防既已丟失,黃河沿岸,便成了必守之地。
形勢,已經容不得他從容應對——事實證明,他對討虜軍進軍速度的估計,同樣有誤。
討虜軍攻下蛤蜊港等地之后,幾乎未做任何停歇,既未“休整數日”,也沒有“大掠三日”,居然馬不停蹄,第二天便沿河而上,直奔淮安而來。
然而,淮安府的兵力并不多,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