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竹不待她說完,立時接口道:“謝姐姐,你不用說了,三千斤綠茶,慕家出得起!現下天氣寒冷,要不要另加些紅茶,暖胃消食,”
謝瑩搖搖頭:“紅茶就算了,你也是頭回制,數量肯定不多,若你有心,這次給義父他們捎點嘗嘗即可,主要還是以綠茶為主。”
顧青竹爽快地答應:“那就按你說的辦,我這就讓熊叔準備,你幾時要?”
“留都年前征繳的一批糧草棉花,因下雪耽擱了行程,這次準備上元節一早,在寧江城的渡口上船,你到時派人送來就可。”謝瑩說完,忽又笑著低語一句,“你一定記得給三爺單寫一封信,他日夜盼著呢。”
兩人原本談的是很正經的事,被她這么突然一打岔,顧青竹瞬間紅了臉:“謝姐姐又笑我!”
“我只是羨慕你們神仙眷侶,雖身隔千萬里山水,卻心系彼此,宛若就在眼前,這感情也不知修了幾世才得到的。”謝瑩笑了笑,面上有些許落寞寂寥。
顧青竹不知她怎么突然就傷感了,一時間,不敢問,也沒法問。
她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心里又裝著誰。
屋里一時寂靜無聲,所幸右玉自云棲院回來,說老夫人要留謝瑩吃飯,感謝她年節里,專程來一趟送信。
顧青竹順勢將她帶到云棲院,謝瑩送了年禮,說話又十分客氣,很得寇氏盧氏歡喜,一頓飯吃得賓主盡歡。
飯后,謝瑩略坐了會兒,就坐馬車回去了。
晚間, 寇氏留顧青竹說話,盧氏和羅霜降也沒有離開,一家子女人好不容易得了一封報平安的親筆信,皆都高興異常。
眾人歡歡喜喜談論了一番,寇氏想起來道:“此次一下子征三千斤茶,對咱家茶館生意可有妨礙?”
顧青竹搖了搖頭:“祖母不用擔心,庫房里最多的就是炒青,秋茶本有一萬多斤,刨去這三千斤,也還有八九斤呢,盡夠了。
而且,再過兩個月,春茶就要上了,肯定能接的上,到時,我想敞開收購鮮葉制茶。”
盧氏有些不解:“咱們翠屏鎮上有千畝茶園,這里也還有幾百畝新栽的茶樹,清明就能開采,按往年制茶的規模足夠了,為何還要買進外面的鮮葉?
你若想幫顧家坳的鄉親,就和今年一樣,幫他們炒一些就是了,要知道,茶市上炒青一多,價錢自然就得降,對我們并沒有太多好處。”
顧青竹耐心解釋:“娘說的道理,我都懂,前幾日,我閑來無事,查看了茶行歷年賬冊,之前蒸青鼎盛的時候,光春茶的產量就比現在一年的產量還要高,這說明外頭的茶商,有這么大的胃口和財力。
然而,這些年因為蒸青茶餅價格年年下滑,從賺錢到保本再到少賠錢,制茶的數量才被迫跟著一年年減少。
父親當初不是不想制茶,而是制越多賠越多,而茶是慕家產業根基,傳承了百年,它的意義早不能用金錢衡量,哪怕是往里貼錢,也要守住。
現如今,我們有兩百多名技藝嫻熟的茶工,不僅能炒綠茶,還能制白茶、黃茶、紅茶、黑茶,茶業即將煥發新生,我們為何不趁機大發展一次?
而且,現下炒青的價格正逢高位,其他幾種茶也僅慕家有,價錢方面,母親完全不用擔心,這恰是我們翻身的好機會。
三生平日里以茶館招攬客人,可賣茶終歸有限,春茶市上云集著五湖四海的各大茶商,他們才是我們最大的買家。
只要春茶賣得好,用不了多久,慕家茶就會聲名遠播,吸引更多的客商前來,若是今年三季茶保持熱銷,慕家茶再次崛起,便是指日可待,到時,縱使沒了先前的貢茶之名,照樣有令人信服稱贊的口碑。”
盧氏見她說得頭頭是道,默了會兒,沒有言語。
寇氏輕拍顧青竹的手道:“你既有了主意打算,我們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