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張同漢站起來,對梁文盛拱手行禮后說道“大人,那馬亓山地勢險要,三面環水,且山峰陡峭,只有西北一面勉強可以上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史書記載,當年紅巾軍不足萬人,元朝十萬大軍都未曾攻破,可見之險要。”
“如今三股盜匪匯聚馬亓山,少說也有二百余人。為求穩妥,屬下認為請奏朝庭派兵圍剿是為上策。”
梁文盛聽后,冷哼一聲對他說道“類似的話我已經聽過多次,今天我主要想聽一聽其他的辦法。”
然后,又問何志遠“何公子,今天看你們村的丁壯演練,動作整齊、鏗鏘有力,訓練也頗有章法。不知對剿匪有何見解?”
其實何志遠自從莊文宣那里得知這個消息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剿匪。在前世時,他曾幾次登過馬亓山,對此山的地形他還是非常了解的。
對于如何剿匪,他目前至少有三種辦法,聽梁文盛問起,他稍做思考,組織一下語言說道“對于剿匪,我有三策請大人定奪。第一是誘,山上人員增多,糧食消耗必然也多,盜匪要想生存,必須下山打劫。我們假扮運糧商隊,將打劫的盜匪引誘到一險要地段一網打盡。第二是困,就是調集數千兵丁圍而不攻,等他們糧盡之時,必然生亂。到時不費多少力氣就可輕松拿下馬亓山。第三策是攻,馬亓山只有西北方一條山路可登上山頂,不適合大量士兵進攻,只能組織精兵強將強行登山。”
梁文盛心想,前兩策都需要大量兵力參戰,以州內現有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第三策雖然不需要大量兵力,但也最冒險。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失慘重。思索片刻,他說道“如果強攻馬亓山,雖說冒險,但速度最快,一旦成功,必能將全部盜匪一舉剿滅。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怎樣,都要先了解馬亓山的情況。你們可了解馬亓山的具體情況?”
徐堂義站起來拱手作輯說道“大人,這些丁壯家丁中有許多都是馬亓山周圍的獵戶,想必他們對馬亓山了解得多。大人不妨傳他們前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梁文盛答應道“好,徐隊長速去傳幾位熟悉的兵丁過來。”
徐堂義離開后,何志遠對梁文盛說道“大人,我們最近研制出一種大炮,可發射實彈,也可以發射散彈,實彈最遠能發射三百多步。只要將此炮運到半山腰,憑此利器保證能將盜匪轟得糜爛,拿下馬亓山輕而易舉。”
梁文盛聽聞為之一震,這可不是小事,在大明朝是禁示民間鑄造火炮的。隨即驚問“你們能鑄火炮?”
“不是火炮,這種大炮是用蒸汽驅動,是我的徒弟研制的。”何志遠解釋說。
“哦,那大炮在哪里?今天檢閱怎么沒有看到?”
“那種大炮剛制出來不久,在村東的試驗場內,等會大人可以去看看。”
正說話間,徐堂義帶著馬五來到客廳,對梁文盛介紹道“知州大人,這位叫馬五,家住馬亓山附近,原來隨父親在山里打獵,去過馬亓山,對那一片地形非常熟悉。”
馬五向前拱手行禮“小民馬五,拜見知州大人!拜見同知大人。”
“免禮,你既然對馬亓山周圍地形熟悉,請詳細說一說。”梁文盛吩咐道。
“小民遵命。六年前馬亓山還沒有盜匪,小民曾多次上過馬亓山。對此山的地形很熟。山頂上有一個破舊的山寨,相傳是紅巾軍留下的,寨墻六尺有余,山寨依山勢而建,山寨后面就是懸崖,寨門面向西北,正對上山的道路。”
梁文盛聽完后,又接著問“聽說馬亓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果真如此?僅憑山頂一個山寨就能阻擋住山下大軍的攻擊?”
“那山寨通往山下西北角一條道路,其他地方都是懸崖峭壁,難以攀爬。在半山腰有一處平坦開闊地,依山勢建有半圈圍墻,圍墻內可堆放大量滾木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