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
進入寺內,便看見一棵參天巨樹,立在寺廟的院中。此時正值深秋季節,樹上的葉子已經變黃,有些樹葉已經村落樹下。地上仿佛鋪上一片黃色的地毯,把整個院內映得金黃一片,煞時好看。站在銀杏樹的東面迎著落日朝西望去,陽光透過樹冠,光芒四射,映襯的這棵千年古樹仿佛有了靈性。
接著何志遠給撫寧介紹道:“據考證,該古樹種植于西周初年,系周公東征時所栽。史載周公東征曾路過“龜蒙”,于是有了踏足浮來山的可能。《左傳》中記載,魯隱公八年“公與莒人盟于樹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魯、莒兩國國君曾在該樹下結盟修好,可見當時此樹已成為名樹。”
撫寧說道:“如果此樹真的植于西周初年,到現在豈不是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了?”
“是啊,要不怎么會稱為銀杏之王呢?”何志遠接著說道:“這座定林寺也有是一座千年古剎了。據史記載這座寺廟建于東晉,因前院中這棵古老神樹,愈發香火旺盛。開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遠。據傳過去在浮來山的東山口曾有一座過路牌坊,前后兩面的楹聯就是對這一歷史掌故的記載與詮釋。牌坊正面的楹聯是:“浮丘公駕鶴來山曰浮來鄉人盡信,竺法汰傳禪定寺名定林遠客鮮知。”其背面的對聯是:“魯公莒子會盟處,法汰僧遠坐禪山。”由此可見,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遠的禪師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南北朝時期,莒籍劉勰曾在寺中居住,創作出最早的文學評論巨著《文心雕龍》。想必寺前古銀杏樹下,也曾留下劉老先生或納涼小憩或著立說的身影。”
梁文盛說道:“看來何公子對于這里非常了解啊。”
“豈止我熟悉,莒州的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這里,都對這里非常熟悉。大人在公務閑暇之余,不妨也經常來這里觀瞻一番。”何志遠說道。
撫
寧問道:“這一棵銀杏樹就占據了幾乎整個院子,你們有沒有量過這棵樹有多粗呢?”
何志遠想起了關于這棵樹有多粗的一個故事,據前世的傳說,這個故事是發生嘉靖年間。為提高撫寧的游興,宣傳莒州文化,何志遠決定把這個故事說出來,以增加瀏覽的興致。
于是他說道:“關于這棵樹有多粗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接著他便講述了關于秀才量樹的故事。
相傳在我朝初年就有人測量過。當時一位生進京趕考,突然天降大雨。生舉目四望,瞧見了寺前這棵大樹,便興致勃勃趕到樹下避雨。
面對如此巨大的一棵銀杏樹,生既震驚贊嘆又好奇不已, 就想量量這棵樹到底有多粗。考慮到沒有測量工具,生決定用摟抱的方式測量樹的“腰圍”。
他一連摟了七摟還沒轉到,正在他要摟第八摟的時候, 發現一位年輕少婦正站在他測量的位置。少婦也是來避雨的,因為樹太大了,兩人在樹身的不同側面,誰也沒看見誰。
可現在怎么接著量呢? 讓少婦讓開,似乎不合情理,生只好改為用手測量,一拃一拃地向少婦身邊量過去,量到第八拃時,正好到少婦身邊,少婦竟然沒有察覺。
可是,那少婦身體所占的位置怎么量呢? 生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把少婦的體寬算做測量長度,于是得出銀杏樹的樹圍:“七摟八拃一媳婦”。
接下何志遠又說道:“浮來山素有天官賜福之美譽,民間亦有‘人到浮來福自來,常到浮來福常在’之說。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附近居民都會聚集浮來山‘趕廟會’。廟會上除了游覽觀光、商貿娛樂,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就是祈福禳災,這棵千年古樹便成為了祈福求壽者頂禮膜拜的首選神靈。”
聽完何志遠的介紹,撫寧和梁文盛都紛紛感嘆莒州文化的源遠流長。此時撫寧又說道:“何公子十四歲便考取生員,想必定然頗有才華,出口成章,今日有些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