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衡量標準是“清真雅正”。意思是說一篇好的八股文,應該用簡潔、典雅、順暢的語言,來正面闡述所領(lǐng)悟到孔孟之道,程朱之學。
同考官便根據(jù)這一標準,判別考生文章的優(yōu)劣,并給每份卷子寫評語,陳述是否薦卷的理由,無論取與不取,他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
同考官們將自認為夠資格高舉的卷子,寫明推薦理由,交給邊止的書吏,由其轉(zhuǎn)程呈上首的主副考官,如果有特別出色的,還會“高薦”,也就是強烈推薦。
事實上,試卷的取舍權(quán)衡,專在二主考,這也就是說錄取與否,都是正副主考官說了算。如果同考官推薦上來的試鄭,得到了副主考的認可,那么他便會在卷子上,用黑筆寫個大大的“取”字,寫明推薦理由后,送給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也認可,便會再寫一個“中”字,合起來便是取中,同時也要寫明取中理由,以便解送禮部磨勘。
對于被副考官否決的試卷,主考官雖然有權(quán)扳過來,但那樣太落副考官的面子了,所以主考一般不會行使這個權(quán)力,除非他特別常識的。但一篇文章能讓人特別賞識,在別人眼里就至少是上好的水平,不會不取,所以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xiàn)。
至于同考官推薦了,卻沒有被采納的卷子,正副主考官也需要加注批語,說明沒有被錄媽的理由。
閱卷的時間是白天,到傍晚時停下休息,這時兩位主考和內(nèi)監(jiān)官便會一齊清點朱卷,確認無誤以后,再用三把鎖共同鎖好鑒衡堂。第二天一早再一起過來,三人共同到場開鎖,繼續(xù)閱卷。
一般閱卷時間不到二十天的,其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用來進行第一場的閱卷。雖然第二場和第三場閱卷時,同考官都可以繼續(xù)推薦。但在實際過程中,主考官只重視頭場,尤其是中的四書,基本忽略二三場的等級。也就是說,頭場被選中,二三場只需文理通順既可過關(guān)。一方面,這是因為時間緊,任務(wù)重,考官們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全部仔細審閱,所以比較客觀的八股文變成了閱卷首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本朝最重視四書五經(jīng)和程朱注解,選擇八股文做重點,也在情理之中。
半個月的閱卷之后,所有考生的頭場卷子,終于全部審閱完畢,經(jīng)過同考官推薦,兩位考官取中,一共有八十二份卷子被取中。但山東鄉(xiāng)試的解額是八十九個,這個數(shù)字是一定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換在別處,經(jīng)歷了能把人折磨死的閱卷之后,考官們會在最后松松手,湊起解額了事。
但在這里卻是不行!因為這次擔任主考官的,乃是山東提學官邵賢,此人是成化八年中進士,殿試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整體排名第四。能考到這個名次的,都是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的主,在這些六品七品的同考官們面前,那就是前輩加學霸的存在,并且此人非常較真在閱卷過程中他三番五次的重申,要求考官們認真對待每一位考生的試卷,力求將有真才實學且合乎要求的考生選拔出來,讓他們出人頭地。
邵賢不僅督促同考官們認真閱卷,自已也嚴格把關(guān),對每份試卷的優(yōu)缺點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點評,絕不肯讓不好的試卷濫竽充數(shù),結(jié)果當閱卷結(jié)束,還有七個解額沒有錄取。
為了保證好的試卷不被遺漏,邵賢又認真審閱了每一份落卷,一直到榜前一天,才從落卷中找出七份上好的,湊齊了八十九人。
剩下的工作便是排定名次,因為考官都是臨時抽調(diào)的,事畢解散,并沒有編制上的隸屬關(guān)系,所以誰也不怕認,往往會因為意見分歧,出現(xiàn)激烈的爭吵和辯論。
但在這里但不會如此,因為邵賢對所有文章的優(yōu)劣了若指掌,評判時一語中的,眾人也就無從爭執(zhí),僅用了半天時間,便排定了錄取的名次,讓一旁的內(nèi)監(jiān)官松了口氣,擦汗笑道“我還以為要耽擱了呢?!?
邵賢笑笑,手持排定的名次,起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