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董卓是中郎將,出錢還可以,現在是太師,斷沒有出錢的道理,收錢還差不多。
董卓沒有拒絕李肅,免得落了李肅的面子,讓李肅沒了進言的念頭,畢竟謀士本來就不多。
躺在床上的董卓將頭偏向最后一個謀士賈詡,望了一眼賈詡。
賈詡頓時心頭一寒,苦著臉,上前拱手施禮,笑道:
“太師,宜以將鎮之,以力破之,陳兵關前,自可退敵。”
賈詡惜字如金,只是簡單地用一句話,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呵,賈詡并不想效力董卓,無奈董卓在西涼一家獨大,不投奔董卓,已另無明主了,但賈詡跟著董卓來了京城洛陽,心思就活絡多了。
中原自古多英雄豪杰,在賈詡眼里,哪怕是袁紹、曹操和程遠志任何一個都比董卓強太多,奈何賈詡現在沒得選。
其實,賈詡說的只是董卓手里的優勢,將董卓的底牌說了一遍而已。
董卓有的不就是殿內這一大堆武將,以及二十萬西涼鐵騎嘛,少了這二樣,誰把董卓當一回事啊。
然而,賈詡所說的,讓董卓倍加滿意,董卓霸道,往往對戰的時候,采取的是獅子搏兔,定當全力以赴那一套,在董卓看來,手下有二十萬西涼鐵騎,不拉出去虎牢關轉一轉,這些諸候怕是不長腦子,非要來董卓面前班門弄斧。
“文和之言,與本太師不謀而合,大善!就這么辦了,眾將聽令!令華雄為主將、李傕為副將,郭汜和樊稠為左右先鋒,率領五萬兵馬,前往汜水關,閉門不打,只守不出,無本太師親臨,汜水關不得有半點蒼蠅飛進去,不容有失,違令者斬。”
“令車輔為主將,段煨為副將,張濟和胡軫為左右先鋒,率領五萬西涼鐵騎為左路大軍;令呂布為主將,張遼為副將,率領麾下各將及三萬并州兵馬為右路大軍,本太師親率十萬大軍,坐鎮中軍,李蒙、王方、楊定、徐榮四將各為大將。三路大軍齊進,隨本太師到虎牢關陣前討賊誅敵。”
董卓留下了一半的西涼鐵騎給李儒留守皇宮,以免在前頭拼死拼活,后方卻被別人偷襲端了。十萬西涼鐵騎,又有李儒和李肅、賈詡等人,足夠保皇宮不失了。
至于跟討董諸候大軍干架,董卓就沒想過帶什么謀士,這些謀士念念叨叨,猶猶豫豫,反倒誤事。
董卓從來都是干脆利落,先派大將跑到敵軍大陣里一通斬將,隨后揮軍掩殺,這種打法,久經考驗,董卓屢試不爽。
董卓吩咐完軍令之后,揮了揮手,讓手下眾人先行退了下去,各自好生準備,董卓還得趁著征戰沙場之前,好好在皇宮飲酒作樂,沉迷聲色一波。
浩浩蕩蕩的董卓軍支援虎牢關和汜水關,當然引起了關隘之外,諸候聯軍的注意,使得有些諸候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當董卓到了虎牢關,發現城墻之下,的確駐扎著大量的兵馬,然而諸候們的主力卻轉移到了汜水關。
汜水關,正被大軍強攻急打,然而攻打華雄的汜水關,不是孫堅,而是另有他人,乃是鮑信的弟弟鮑忠。
當時鮑信在討董大會上,看到孫堅出盡了風頭,心里羨慕,尋思著孫堅這江東猛虎,可能對汜水關的地型不太熟悉,為了搶奪孫堅的頭功,鮑信孤注一擲,將麾下新招募的兵馬,先給了鮑信的弟弟鮑忠,讓鮑忠抄小路,猛火急灶地前來攻打汜水關。
鮑信越過孫堅,打響了董卓軍與諸候聯軍之間的第一戰。
可惜,華雄本來就不爽了,被董卓明升暗降地調來汜水關,從虎牢關主將變成了汜水關主將,地位掉了一大截。一到汜水關,關下居然有一大堆蛾賊在附墻攻關。
華雄暴怒,渾然不顧董卓閉門不出,死守汜水的軍令,大開城門,殺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