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慶王嘴唇顫抖,他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經歷過那么多風雨,也該安安穩穩地等死了才對,誰知道偏偏鬧出這樣的亂子,他不得不出面。
想到這里老慶王看一眼皇帝,算起來都怪皇帝。
“唉,”老慶王長長地嘆了口氣,“此一時彼一時,現在與當年不同了,大周亂成這般模樣,將來唯有皇后的嫡子承繼皇位才是眾望所歸。”
皇后的嫡子?
皇帝的手又開始顫抖起來,皇后還有嫡子存活在這世上?而且老慶王知曉此事?皇帝想要大聲喊叫,叱問老慶王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慶王竟敢與皇后、魏家密謀,該死他們都該死。
魏皇后淡淡地道:“不管什么時候,本宮答應的事都不會變,當年本宮只想要自己的孩兒能活下來,沒想過讓他與這皇位有什么牽連,他只是本宮的兒子,所以他跟著本宮姓魏,無論生死榮辱都與魏家緊密相連,慶王爺也瞧見了,不管是我們魏家還是我兒都做到了。”
老慶王聽到這樣一番話,臉色微微一變,竟不知該說些什么,當年宮中出事時,他剛好在京城,太醫院為皇后請脈的沈御醫與他頗有些關系,皇后不肯讓御醫仔細探查脈象和孕癥,但沈御醫覺得皇后的脈象有些奇怪,肚子比尋常那些有孕的婦人更大些,于是起了疑心,與他提及這樁事。
他思來想去登門魏家問起李太夫人皇后的情形,雖然李太夫人矢口否認,但他卻并沒有放下疑心,作為先皇一脈年長的宗室,他其實應該提醒皇上仔細查驗一番,可是礙于與魏家的情分,他猶豫了。
魏老太爺生前曾執掌過南丹衛,廣西布政使司能那般安定,魏老太爺出力不少,而他剛好在廣西布政使司就藩,那時候魏老太爺常去平樂府,他們兩個脾性相投,相談甚歡。
魏老太爺過世之后,魏家也與他有來往,魏從晟將他當自家長輩般看待,他從心底里期望魏家好,更何況魏家長女能嫁給魯王,還有他從中說合,他沒料到魯王登基之后,會那般打壓魏家,內心深處,他覺得愧對魏家。
他還沒有拿定主意時,聽到宮中傳來消息魏皇后生產了,他懷疑就是因為自己造訪魏家驚動了魏皇后,所以魏皇后冒險催產,如果真的有個閃失,他追悔莫及。
緊接著宮中傳出魏皇后瘋癲的消息,他遞牌子進宮,在宮門口遇到了李太夫人的車馬。
魏皇后跳下高臺,三公主夭折,李太夫人進宮探望了皇后又匆匆出宮,他全都看在了眼中,他攔下了李太夫人出宮的車馬,果然在車廂中找到了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孩兒。
到了這里,他一切都明白了,御醫說的沒錯,魏皇后的脈象有問題,恐怕懷了雙生,一個公主夭折在宮里,另一個被魏家帶了出來。
李太夫人仿佛知曉他定會來阻攔,與他說了這樣一番話:“從此之后,這孩子不會與趙家有任何關系,這樣無憑無證地送出宮,沒有人會承認他嫡子的身份,請王爺放心,魏家想要的無非是讓這孩子活下來。”
如果當時他將這件事拆穿,皇上正好尋了借口打壓魏家,他不能這樣做,所以他放走了李太夫人。
如果魏家將一個嬰孩兒送入宮中,他絕對會阻攔,不能讓外來的血脈混入皇族,可現在不同,魏家是將孩子抱出去,以后這孩子不會姓趙,與皇族再無關系,雖然魏家可能會利用這孩子謀反,但眼下看起來不太可能,誰能相信魏家的話,證明那孩子的身份?皇上又是春秋鼎盛之時,誰也不會站在魏家那邊。
他面臨兩個選擇,要么當時立即毀了魏家,要么日后再慢慢留意魏家的舉動和這孩兒的情形,他性子本就優柔寡斷,面對這樣的事,他選擇了后者。
再后來皇帝寵幸貴妃,做了許多錯事,朝廷上下對皇帝頗有微詞,皇帝又借著二皇子案陷害魏家,他遞折子想要進京勸說皇帝,皇帝卻不肯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