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一些可憐的國土進行了瓜分,將晉國國君趕到了端氏城。
齊國和魯國之間似乎起了一些沖突,齊候看上去應該在考慮向魯國開戰。
越國察覺到了齊國的意圖,也在向齊越邊境集結軍隊,同時還派遣使者來面見魏罃,希望能夠得到魏罃的支持。
另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也是和如今的吳杰有著一定關系的消息。
楚國出兵了。
楚國和秦國是傳統的盟友關系。
在春秋時代,秦楚有著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強大的霸主晉國。
在戰國時代,晉國雖然解體,可是分出來的魏國依舊稱霸天下,三晉和秦楚之間的關系依舊是十分緊張。
所以當三晉威逼秦國的時候,秦侯嬴渠梁除了派出左庶長商鞅前來面見吳杰之外,同時也派出了使者用最快的速度趕往楚國郢都,向楚國求救。
如今在位的楚王是熊良夫,這是一個野心勃勃胸懷大志的楚國國君,在接到了秦國的求援信號之后,熊良夫立刻就做出了出兵的決定。
在熊良夫的命令下,楚國大將景舍率領十萬大軍北上,兵鋒直指魏國長垣。
魏罃在得到了這個訊息之后,命令大將軍龐涓率軍八萬南下,在長垣和景舍展開對峙。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身,整個中原大地一時間風起云涌,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道命令從安邑傳到了吳杰的案頭上。
“若戰,則戰必勝之。若不能勝,則對峙即可。”吳杰注視著面前這份來自于魏罃的命令,神色不免有些古怪。
這個世界上,哪里有說想打就一定能夠“戰必勝之”的戰爭?
更何況此刻在吳杰面前的,可是有名的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不過魏罃的命令倒也是暗合了吳杰的意思,于是吳杰便繼續按兵不動,在洛水西岸和秦國人玩起了靜坐戰爭。
但讓吳杰有些意外的是,他不動,秦國人卻開始動了。
就在雙方對峙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五月的一天早晨,秦軍浩浩蕩蕩的出營,朝著三晉聯軍主動發起了第一波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