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帝宮城東城外有一依山御建避暑山莊,青樹翠蔓,綠野青山,偌大帝都唯有此地一處景致最盛。
每逢夏日炎熱酷暑之節,歷代天子都會移居避暑山莊靜住三月,無論大小朝會一應開在避暑山莊外特地修建的萬皇大殿內。
但自從孤帝繼任天子的這四年來,朝局愈加不穩,小皇帝也無心移駕登山,故而從未踏足過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所在地,乃是帝都中地勢最高的山地,其山一枝獨秀,拔地而起,與正陰門北的斬孽臺一高一低,一東一北相呼應,在這城闕巍巍,樓閣飛檐連廊朝殿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的格局中倍顯突兀雄偉。
此山在大周開國帝定都中土元京后,由初代儒祖公、大儒管清棠親自題名為“太周山”,乃是暗指大周千秋萬古,洪壽齊天之意。
鮮有人知,太周山上除卻避暑山莊外,還有另一永遠無法被平民百姓接觸到甚至無法被滿朝文武群臣接觸到的重地,那邊是太上相的“太上居”。
普天之下,知道太周山由此一太上居的人,除了太上相本人及三位弟子外,就僅有歷代儒祖公與天子二人知曉。
至于太上居的入口,則正是在權相閣的第三層。
登上第三層的石階,可立于權相閣樓頂天臺。
至于天臺之上,接連太周山,有一小口可通人入內,其間亦有石階無數。
順此通道攀越上山,則可一覽這一繁華中的桃源深地。
這是單獨開辟出太周山最頂端的一塊被云霧環繞的高崖巨石而筑,身臨其境,如若吞云吐霧,立于云鑾之巔,帝都眾人在眼中,無異于螻蟻,渺小如塵埃。
巨石上,一木制小間,一棵穿破厚實石層破土長出,屹立此間不知多少載的古樹,嫩葉并枯枝同在,靈異非常。
太上相平生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盤膝靜坐在古樹并不如何寬厚的陰涼之下,眼看云起云生,日頭升降,嬋娟高掛,時而閉目靜聽夜風滾滾,時而眼觀天下風云,可謂不亦樂乎。
仿佛與這天下間最為喧嘩的大周都城的喧囂氣氛格格不入,截然相反。
肉球與黑炭,同樣最喜陪伴著師父,無論靜坐亦或仰望,一走一行,一臥一坐之間,皆是修行。
人間武道修內,不單單是爭強好勝,刀劍拼殺,還有心境高闊,心如止水,亦是最為難得之處。
所謂修道亦修心,正是此理。
太上相及門下人所重修心勝過修道,故而,老姜相所修也曾被江湖人稱之為,心道。
心道,這個名詞,無疑代表這人世間最為神秘也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一種修行。
據江湖傳聞,此之心道修行與武道四重境修行天差地別,不必補虛,不必凝內氣周天運轉,只需遍查萬物,洞察己心,則萬道通達,心境登天。
十子之一的王子圣,史稱赤心純陽的王守心,便是開創此道中人,精通修心,并結合平生際遇修行歸納出心道至上的四字真言,“格物致知”。
若心在,萬物皆可格,若心在,萬道皆可知。
想當年,王子圣曾被當代探雪城主斷言此生無法補虛,且王子圣天生體生奇異,本無丹田,根本無法修行。
但就是憑著數十年如一日,不折不撓的心道修行,陡然一日,通曉天道萬道之一支,未補虛未修內氣而自立己道,成為備受后人敬仰的一代圣人。
其登天之后,不憑內氣而可戰無數內家子,不憑內氣而可與探雪城主同立人間之巔。
以文人孱弱之身,遠勝武人。
更以堅韌不拔之志,創造了天下修行的一個奇跡神話。
自王子圣后,亦有無窮無盡的修內無果之人飛蛾撲火般選擇拋棄己身所學,轉而修行心道,渴求有朝一日也如王子圣那般一步登天。
他們無一不是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