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白峰左手持書,右手握玉笛凌空寫字,身形繞著桌子踏步走勢,眼睛盯著書冊,卻依然是沒有撞到桌椅。
相較一個月前的呆板生澀,此刻的身形要寰轉(zhuǎn)如意的多,說是靈動優(yōu)雅也不為過。
手上的書也并非是《劍術(shù)初解》,自半個月前吃透上面的基本定式后,寧白峰就不再看上面的一招一式,因?yàn)閷幇追鍋碚f,一式三練里融合的練字,即是最好的練劍招式。只要了解書本上的出劍后下盤踏步走勢,多走多練,足矣。
一個月來,寧白峰不過踏出過屋門兩次,這還是芥子袋中的干糧不夠的情況下,不得不去船尾購買一番。中途雖說在黑夜集市停靠過一次,但寧白峰一心想著練字練劍,沒有如同其他人一樣下船一探黑夜集市的熱鬧。馮雨也過來叫過幾次寧白峰出去看景,但都被寧白峰拒絕。其中一次是船上有人真的釣上一條百年難遇的金線鯉魚,邀請船上的所有人過來觀看,若是有那出價高的,當(dāng)場出售也無不可。
寧白峰依舊是不為所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手中書。
翻看著手上《山海圖錄》,寧白峰感覺頗有意思,尤其是在練氣士的境界劃分上,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說法,就像寧白峰曾經(jīng)走過的武道下三境,武夫自稱為入門三境,而其他練氣士則稱為凡胎三境。儒家稱為齊家境,法家則說是門客境,最有意思的是雜家,稱之為兼合境,兼儒墨,合名法。
各家都有各家的說法。
至于中三境,練氣士大多沿用道家的說法,稱之為地仙境,且相對應(yīng)的講的更細(xì)一些,玄妙,金丹,元嬰。
儒家則是治國,法家謂之督知,督法制,知法理。曾經(jīng)寧白峰問過老道士,李伏是什么境界,老道士丟下督知下境四個字就不再多說,弄得寧白峰一頭霧水,直到此刻才明白。
而武道稱其為宗師境,簡單明了,還真有武夫的粗人作風(fēng)。而作為劍修一脈,只記載劍胎境的劍膽劍丸和劍坯,對等練氣士的地仙三境,至于殺力,那就兩說。
反倒是更高的境界,《山海圖錄》只字未提,寧白峰很是將書翻了個遍,仍是沒有看到記載,這讓寧白峰頗為遺憾。對于兇禽猛獸記載的倒是挺多,一些有名的山川河流也有著墨,這里面還讓寧白峰看到回元山這座名山,更讓寧白峰有些莫名意味的還看到大泉碧水宮。
燈芯更換過一次又一次,寧白峰廢寢忘食的讀書練字,根本沒有在意時日的劃過。
再一次的敲門聲驚醒寧白峰,過來的依然是馮雨。
開門后,馮雨給寧白峰帶來了一個讓人一震的消息。
鷹愁澗到了。
寧白峰道謝后關(guān)門開始收拾東西,細(xì)細(xì)整理一番,橫挎好劍匣,推門走出居住多日的小屋。
來到船舷,能清晰的看到船首前方的那一抹亮光。隨著渡船的行進(jìn),光線越來越亮,直至大船完躍入亮光,沖出山洞,進(jìn)入山澗。
短暫的失明過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副繁忙景象。
兩側(cè)的山壁上,層層疊疊的建著房屋店鋪,直至沒入高空的云霧
當(dāng)中。而空中則停歇著一些飛禽拉動的車馬和飛舟,更有一艘大船懸浮在空中,不時有浮空小舟來來往往。
寧白峰看的有些目眩神往,老道士曾對寧白峰講過,離洲東邊修行仙家較少,沒什么好看的,只有去到更遠(yuǎn)的北方和西北,才能一睹仙家風(fēng)采。但也只是如此而已,比之乾震兩洲,那也還是差的太多。
寧白峰走下渡船,站在繁忙的碼頭,腳步有些發(fā)虛,船行水中,搖搖晃晃,再加上沒日沒夜的練劍走勢,更是有些不穩(wěn),適應(yīng)許久才找回腳踏實(shí)地的感覺。
青山綠水,寧白峰深吸一口氣,一臉滿足。
“你到底走不走,不走別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