屑一顧,因為違反了“道”字最起碼的本意;這個字里面包含了動作、哲理等基礎元素,更包含了禮制、《道德經》、衍生應用等諸多信息。
類似于這種蘊含大量信息的漢字還有許多,它有著中國五千年來歷史、哲學、民俗、禮制、文學等海量信息作為支撐,簡單的兩個或者幾個字湊在一起,表現出最起碼的邏輯性,我并不認為這種說法有什么錯誤。
事實上,漢字的“造詞”行動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許多哪怕是基礎字義和原有衍生內容上毫無關聯的字湊在一起,也能清晰表達出一件事或者某個邏輯;
比如說,我們現在網上玩的梗,什么“蒜你狠”,“氣抖冷”、“城會玩”等等,你從基礎釋義上來看,完全就不沾邊,如果不是生活在現今的中國,根本看不懂這些字代表什么,中間有什么邏輯可言,
但是對于我們,理解起來毫無困難,甚至能玩出更多花樣來。
為什么?
因為我們獲取的知識儲備,知道這幾個字代表什么,中間的邏輯是什么。
說到底,咱們古代的許多俚語和成語,其實都是一個模式造出來的——都是在海量信息上玩“減字法”。
而且,照華夏的歷史慣性來看,焉知我們現在的一些網絡熱詞或者梗,不能成為流傳后世的一個成語?
我前面說過,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基礎元素,也是華夏歷史的流通記載體,作為世界目前唯一傳承至今的華夏,這兩者是互為一體的,其余三個古國文明,所謂的斷了傳承,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那些字體和詞語背后的海量信息被刻意抹掉,而又失去了流通性,數代而絕。
………………
&nk,大體說一下我的一些認知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詳細展開,字數也未免太多了些。
如果大家對這些東西之間的邏輯感興趣,不妨去看看王東岳先生的《物演通論》,雖然這本書爭論頗多,但是里面關于這一塊的闡釋,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至少也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