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和等人上山干活忙了一天,都是又累又餓,吃起飯來不說是狼吞虎咽吧,也差不離了,很快就吃完了飯。
吃過了晚飯,周安和也不閑著,還得預備參地干活用的東西,韓彩英這邊又把臟衣服都拿出來洗。
周甜甜回家光忙著做飯去了,作業還沒寫呢,于是回屋去寫作業。
正寫著呢,就聽見外頭有動靜,“小妹,妹夫,回來了么?”一聽聲音就知道,這是大舅母劉氏來了。
韓彩英聽見動靜,趕忙出來,一看竟是母親韓老太太領著三個媳婦一起過來了。
“媽,嫂子,你們這是?”大晚上了,娘家媽和嫂子過來,這是有事情?
“進屋,都進屋說話。”不管來是干啥,也不能站在院子里說話啊,韓彩英趕緊招呼大家進屋。
韓老太太和劉氏妯娌三個跟著進了屋坐下,然后才笑著開口,“沒啥,就是過來跟你商議點兒事情。
是這樣,咱家今年不是包下了參地看參么?去年參園起了一萬多丈棒槌,空出來的地閑著。
那些空地場子不管,你爸讓老二捎信回來問,咱家要不要上去種點兒地。”
“咱家這些年凈擺弄棒槌去了,種地這一套活也都扔的差不多,參地里能種啥?怎么種,家里都有點兒懵。
我是過來問問你跟安和,要不要跟我們一起合伙兒上去種地?那地不少呢,我們自己也種不過來。”
參地種植人參要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后,這片地就不能用了,只能重新栽樹。
前頭幾年這個樹苗很小,不怎么影響種莊稼,所以韓老爺子才打主意想種點兒什么。
一萬丈參土,差不多折合一百五十畝地呢,韓家哪有能耐種那么多啊,就想著找周安和一起,等著秋天收點兒莊稼,不是也挺好么?
韓彩英跟周安和一聽,自然是高興不已,自家一共才五畝地,其中只有劉宗林那兩畝來地算是一等地,大娘們兒溝和西頭水田地那些都是二等三等地。
尤其是水田地,以前就是塊澇甸子,土寒,種地也不怎么打糧,產量低,這幾畝地的出產,說起來真不多。
參地就不一樣了,土壤肥沃又松軟,那可都是好地呢。
當然,參地種莊稼也不是啥都能種,一般來說,種黃豆、土豆、地瓜這一類的挺好,產量高。
尤其是土豆地瓜,個頭長的大還起沙,特別好吃,但是種玉米高粱什么的就一般了,反正也能將就。
不管種什么,這一百五十畝地呢,侍弄好了,到秋天能收不少糧食,多好的事兒啊?
“行啊,那還有啥不行的?有地種,我們巴不得呢。
媽,這種過參的土吧,就是種黃豆、土豆、地瓜啥的最好,我覺得不如咱也多種些。
土豆地瓜好擺弄,秋天起了咱自家吃不上,也能拿去市場上賣了。
黃豆就不用說了,冬天咱自家發點兒豆芽去市場,一冬天也能掙個千八百的,去年過年那才幾天啊,我們那就掙了四五百,多好啊?”
韓彩英腦子快,一下子就算過賬來了,那些參地,最好就是種黃豆、地瓜、土豆,可以換錢。
有錢了買大米白面不是挺好么?還非得種苞米高粱?
“要我說,還是多種點兒黃豆,一則可以生豆芽賣,二則也可以打油。
那打油剩下的豆餅粉碎了,開春漚肥,不管是底肥還是追肥,用在參地里都挺好,棒槌長的漿氣足壓秤,做貨還不抽勾。
這不用說多了,一丈多出產三五斤棒槌,那比啥都強。”那頭,周安和也是兩眼放光,十分高興的說道。
周家是東崗的坐地戶,多少年的老參戶了,對于種植人參很有一套。
以前沒有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