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沒想到她這為兒子兒媳考慮的想法后來竟釀成了大禍。
太后這個兒媳皇后家世并不出眾,當初徒顯謙娶親時,太后根本插不上話,只得眼睜睜的看著。
不過太后對皇后本身并無什么偏見,至少皇后還算稱職,只是性情有些軟弱,不過也并無大礙。只是太后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了自家兒子只剩下一個子嗣,還是個愧對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為家世不顯,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氣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對皇后還算和善,皇后自身卻沒那個能力壓服后宮諸妃,導致后宮之中數年沒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況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個宮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這一個子嗣,九皇子難免被嬌慣的不成樣子,皇帝忙與前朝政務,也無暇顧及,就這樣在皇帝太過勞累,英年早逝的情況下,九皇子年少倉促登基。讓太后傷心兒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與母族,只是新皇母妃雖與已經是太皇太后的繼后同樣是宮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家,在她父親出事之前,接受的都是最頂尖的教育,而這位新任太后,其父不過是一個泥瓦匠,要不是太后運氣好,生下了新皇,哪有如今的風光。
因此新鮮出爐的太后與承恩公得了這么大的好事后,自然是撐不住場子了,就如乍富的暴發戶般,不通禮法,囂張跋扈,甚至意圖插手朝政。
對此太皇太后與朝中大臣自然不允,因為先帝去得突然,所以只匆匆指了幾位輔政大臣,這些大臣們雖也算忠心耿耿,但到底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面對新皇維護太后與承恩公的動作也不好有太大動作。
而太皇太后年紀大了,就算是長輩,也不能插手太多。且實際上她也只有新皇這一個親孫子,到底也有一份祖孫之情在。
所以理所當然的,新皇長歪了。新皇其實并非愚鈍之徒,教導的太傅也時常贊嘆新皇天資聰穎,只可惜新皇的心思沒放到正道上。
等新皇長大成人,也不知聽了誰的蠱惑,竟意圖學開國太祖太宗,想要在武事上大展宏圖,因前面兩代帝王勵精圖治,給新皇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大周周邊并無實力強橫之輩,所以新皇的目光便瞄上了遼東的女真族。
因前朝乃是異族上位,所以今朝對非我族類十分警惕,這女真族其實已經歸順,但因女真族所占據的地方朝廷的存在感并不高,所以朝廷對新皇針對女真的行為態度也有些曖昧。
只有兩朝老臣襄陽侯,也就是先帝定下的輔政大臣之首,對此強烈的反對,這倒不是說他對女真有什么憐憫之心,而是因為女真不管有沒有異心,名義上已經是大周臣屬。
新皇只是為了練兵,沒抓到女真把柄便想打仗,如此名不正言不順,天下人恐怕是會心寒的,畢竟歸順的異族不只是有女真。朝廷藩屬各國恐怕也會借機反叛。
只是襄陽侯一片苦心不被新皇理解,此時新皇已經開始親政,對以往規勸他甚多的襄陽侯很是不滿,索性聽從身邊心腹蠱惑,直接在襄陽侯上書威脅請辭的時候同意了,把襄陽侯打發回家了。
此事一出,朝野震驚,這也是朝廷大臣們第一次發現,他們的君主如此任性,根本就是恣意妄為。
襄陽侯此人在朝野上下有口皆碑,其人在被先帝托付成為輔政大臣之后,一直兢兢業業,忠心耿耿,也約束家人不得仗勢欺人,可謂是大臣典范。
即使如今襄陽侯年紀已老,按理說當然可以請辭離去,即使惹怒了圣上,圣上不愿忍耐,也該了老臣顏面,僅僅允了襄陽侯請辭,卻無一絲賞賜,甚至冷落。
要知道普通大臣告老的時候,還有朝廷賞賜,封贈虛銜致仕。堂堂襄陽侯竟然只剩下一個家傳的爵位,實在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