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好不容易長大,因為幼時的見聞,自然對權勢十分渴望,正好碰見了心胸狹隘的謝絳長子,如今的大老爺,他雖有幾分才學,勉強考中了進士,對同母的弟弟也竭力打壓,不肯讓他有出頭的機會。
可誰知這一向懦弱的弟弟竟然生了個好兒子,謝志淵出生時雖天生體弱,但是被謝絳請到家中的玉真觀的清源道長看中,親自收為弟子,并養在道觀。誰不知道玉真觀在大周的地位。
這位大老爺生怕自己的二弟憑著謝志淵重新得父親謝絳看重,分走他早屬意的資源,便未雨綢繆,把學文的父親安插在二房,平日里傳一些消息。
只是讓這位大老爺慶幸且不屑的是,他的二弟是真的扶不起來,這么些年兒子養在道觀,也沒能憑著這個兒子受到父親謝絳多少看重,還是跟以前一樣,考中了個舉人都很是勉強,后來憑著父親謝絳的面子,勉強在工部謀了個小官,這些年不過是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
當然這位大老爺也沒把安插在二弟身邊的學文父親給撤走,畢竟學文的父親到底只是憑著一股野心,才能讓謝大老爺看中,算不上多得用的人,謝大老爺自然沒有多重視。
而學文父親到底只是做奴才的,主子不重用的情況下,也只能暫時忍耐,不過他也到底有幾分能耐,漸漸地被謝二老爺,也就是謝志淵的父親看重,成為謝二老爺最看重的人,學文的母親便是謝二老爺的夫人身邊的陪嫁丫鬟,嫁給學文的父親。
眼見著學文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學文父親心中始終懷著隱憂,但事情往往不如人所希望的那般發展,隨著謝志淵從道觀回來,據說得了七王世子的認可,甚至還可能成為七王世子的伴讀,那時謝大老爺便心生警惕。
謝大老爺墊摸了一下手下的人,誒,發現有一個以前安插在老二身邊的人可以用,因此便吩咐學文的父親想辦法接近自己那個剛從玉真觀回來的侄兒。
不怪謝大老爺警惕,玉真觀是何等地方,即使侄兒志淵只是個爛泥扶不上墻的貨色,有玉真觀這個人脈在,侄兒想要上進也不會沒有辦法,更何況侄兒確實聰慧,謝大老爺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謝絳對哪個孫兒如同謝志淵一般看重。
當然謝大老爺知道,自己兩個兒子,大的有些迂腐,如今還在考舉人上蹉跎,小兒子比志淵小一歲,年齡差的不多,也有幾分文才,但在自己父親那里就看不上了,還時常嘆氣,不如志淵聰慧云云。
這就讓自視甚高的謝大老爺警惕了,謝大老爺年輕時警惕著弟弟,可他自個才能不夠,這么多年也白費了父親謝絳培養,在官場上仕途并不太順利,所以便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
如今發現自己的父親有意培養侄子,自然不滿,只是謝大老爺不敢和謝絳頂,便又起了陰毒的心思,試圖把侄子給廢了,不過謝大老爺其實不至于非要傷及侄子的性命,只要侄子不擋道就行,只是謝大老爺沒想到,自個當初隨手安插在二房的棋子給了他一個驚喜。
學文的父親接到謝大老爺的要求,自然不敢怠慢,只能把自己兒子放到謝志淵這個三少爺身邊,讓大老爺滿意。
而學文也機靈,他知道自己父親的境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便沒想過真心伺候謝志淵這個三少爺。學文雖然聽說了三少爺與那位七王世子有交情,三少爺可能會成為伴讀,但這對學文來說并沒有高興的感覺,因為他知道有句話叫縣官不如現管。
等三少爺長成足以和大老爺對抗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且學文不敢賭三少爺會護著自己與父母,所以學文索性直接投了謝大老爺。
學文想的簡單,若是大老爺把三少爺打壓下去,三少爺便沒了一步登天的可能,自己替大老爺監視三少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當然學文的膽子不會大到害死謝志淵,在謝大老爺聽說了七王爺變成太子,七王世子變成太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