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們都不是死讀書的,對待明旭那布置下來的任務都十分重視,甚至還有一個河南籍,黃河決堤當地出身的學子們,自從聽說了黃河決堤的事情,一直渾渾噩噩,所幸后來他家中來信,說老家的損失不算太大,雖說毀了不少財物,但好歹人沒事。這學子才振作起來。
后來太孫把有關于黃河的資料拿來讓眾人分析時,這個學子是最認真的,甚至他還特意寫信回家里,讓家里人把老家的一些具體情況和資料送來。
明宣得知了這名學子的事情后,特意找他過來,讓他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向其他學子介紹這些情況。
而明宣自己,聽了學子的匯報以后,臉色就變得十分危險。
讓其他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明宣心中的憤怒卻不為人知,尤其是明宣在發現這名名叫王士譽的學子帶來的資料中,其中所說關于歷年來朝廷對黃河治理的措施中,地方官府能夠落實的并不多,出事的那段黃河竟足足有十年之久沒有修繕,跟戶部那里得來的,朝廷每年都會撥出一部分銀錢修繕黃河的消息并不相符。
且不說其中官員貪腐的問題有多嚴重,這十年來,朝廷竟無一人發現此事,這才讓人心驚。這說明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低了。
這個名叫王士譽的學子,心中十分忐忑,資料是他帶來的,其中有什么不對,沒人比他更清楚,更甚者他帶來這些資料的原因本就不單純。
王士譽的父親是進士出身,在此之前,王父其實家境貧寒,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但為人頗有能力,也有些膽色,在考上進士以后,又考入了翰林院,留在了京城,成了一名京官。
為人還算嫉惡如仇,性子也頗為圓滑,在京中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官員。算是高不成低不就,若是這么繼續熬下去,說不得哪天按照資歷,也能成為朝廷大員。
只是在唯一的兒子考入求知學院后,機敏的王父頓時發現了,這所學院的條件簡直是得天獨厚。王父自認自身條件不差,和與那些出身大族,偏偏又不如他卻爬上高位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更重要的是,王父沒有人脈,王父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他考上進士以后,對糟糠之妻沒有一絲嫌棄,也不肯讓妻子退位讓賢,另娶一個家世不錯的妻子,借助岳家的資源爬上高位。算是一個難得有情有義的人。
當然這不是說王父真的就是個風光霽月的君子了,世人都有自己的,只是大多數人都會克制,且有內心的準則存在,不會肆意妄為。王父就屬于這種。
王父如今已經人到中年,昔日年少時的熱血沖動早已消失不少,故而為自己和家人打算的更多一些。
而當初求知學院招考時,王父直覺是個機會,他覺得自己可能無緣在朝廷上大展宏圖,但兒子早早的太孫打好關系,對他兒子將來的前途會有很大的好處。
后來果然兒子進了學院,只是讓王父沒有料到的是,學院的學子們竟足足有四百名,這讓王父心中有些失落的同時,也稍有慶幸,畢竟如果名額太少,他兒子能不能進去還不一定的。
王父也沒有多貪心,只想著兒子不是天縱之才,能在太孫面前混個臉熟就是好事了,更多的也不強求。
只是后來兒子在學院的經歷,讓王父心中大為訝異和慶幸。因為王父發現,這個求知學院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厲害,兒子王士譽能得到的好處絕不是他想的那樣簡單,不說別的,除了他一開始想的人脈以外,求知學院與其他學院教授的東西就不同。
四書五經這是基本的,但這在求知學院并非重點,教授這些的都是大儒,畢竟有太孫在,這方面不會比別的書院差。
但更重要的是,太孫對求知學院的學子們投入的精力相當驚人。除了四書五經這些學子們將來要考進士必須學的外,其他有關天文地理,植物醫藥,天工農具,等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