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相關專業的人士教授。
即使如今主流的聲音都說這些是奇技淫巧,但有些閱歷的人才知道,這些東西恰恰才是最實用的。那些世家子弟并非是死讀書的,他們勝于貧寒子弟的一點,就是他們的眼界。
太孫教授的這些東西,他們未必都懂,但因為眼界的原因,對這些都有不少了解,在有時候,這種眼界上的開闊,能幫助他們在官場上走的更遠,這就是所謂的底蘊。
王父是貧寒子弟出身,即使是考中了進士,王父心中也沒多高興,因為他和同年或者朝中同僚中那些出身很好的世家子弟交往時,往往有一種自殘形愧的感覺,兩者差距王父看的很清楚,所以他發現兒子受到的教育比他見過的那些世家子弟們更勝一籌時,王父欣喜若狂。
發覺了這點時,王父甚至慶幸自己當初讓兒子考學院的決定,要知道這些東西學了才是自己的,所謂的人脈和太孫的看重倒是其次了。
因為朝廷中永遠需要安心做事的人,即使兒子將來在朝堂上爬不了多高,但是只要踏實做事,又有出身求知學院的背景,將來兒子即使不能將家族發揚光大,也會給家族的未來打下堅定的基礎。
一時之間,王父對太孫的感激幾乎達到了頂峰,這些東西也許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不在乎,可是像他這般,從底層走出來的人,卻知道是多大的恩德。
在知道這些以后,王父把這些都一一分析告訴了兒子,王士譽本人雖不見得多聰明,但有王父的傾心教導,也是明白自己的處境的。
故而王士譽在學院更是不敢懈怠,對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幾分。
只是這次家鄉的事情,讓王士譽心驚肉跳,王父有很多事情沒瞞著王士譽,故而王士譽也多少知道,老家當地的情況有多危險。
數十年未曾出現的水災,不僅打了當地官府一個措手不及,當地百姓也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非常的大的災禍。
都說居安思危,可是這么多年的,除了當年經歷過水災的老人,年輕人沒見識過怎么會相信水災有多厲害呢?
而王士譽的老家里,王士譽的祖父祖母恰恰經歷過水災的禍害,而且作為已經提高為官宦之家的王家對當地官府的那些貓膩更是一清二楚。據說這十來年因為沒有水災的影子,當地官府早就堂而皇之的把朝廷每年分配給修理堤壩的銀子給貪了,基本上當地的官府里的人沒有一個是無辜的,就是新任的縣令知府去了,也是同樣被拉下了水。
故而王家兩位老人,在發現水災端倪的時候,就曾給王父帶過信,只是京城太遠,再加上沒幾天水災真的出現了,當地官府封鎖了消息,故而王父接到消息的時候,朝廷這邊也同樣知道了。
除了這些,王家兩位老人是家土觀念比較重的人,故而他們還給老家里交好的人家預警。只可惜信的人并不多,不過也有不少人抱著寧信其有的想法,真的聽了他們的意見。
當水災來臨的時候,因為是在深夜,除了王家兩位老人,以及一些對水災有擔心的人家,有不少人家都在睡夢中失去了生命。
王父老家的人在這場水災中十不存一,整個村子的人,雖說有所準備,但也沒想到水災會有這么厲害。當王父接到家中消息的時候,心中感想可想而知。
在水災中喪生的人,有不少是王父年少時的長輩同輩,心中自然也是憤懣不已,尤其是后來有聽說家中父母因此而大病了一場,王父對當地官府更是痛恨。
因為王父從自己的同年那里得知,當地官府為了封鎖消息,甚至不允許隔壁州府的人進來,連要請大夫進來都不允許,若非自己的兒子在求知學院讀書,家里晚輩用兒子隨時能面見太孫的事情威脅住了當地的知縣,才從隔壁州府請來了一位神醫,才把兩位老人救了回來。
兩位老人當時的情形十分危險,知道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