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明宣倒是有異議,因為需要考核的科目并不少,建元帝也不清楚學員們的水平,若是難度太高,考核就沒用處了。
故而明宣又特意找興致勃勃的祖父,把學院夫子們編寫用的第一年的教材交給了建元帝,要求建元帝從這個難度出題。
這可把建元帝難住了,因為學子們學習的東西太雜了,而且還要規定難度適中,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建元帝已經答應了太子的請求,也不好退縮,故而只能苦哈哈的想辦法。
想了諸多辦法解決此事的建元帝,直接還是決定讓屬下背鍋,建元帝知道自己很多方面真的沒有這個能力,那又何必執意自己做呢?這治理天下,講究的是人盡其才,各盡其職。
建元帝想了想,不由承認,自己當初還是想的太簡單了,所以建元帝決定,還是聽從明宣的意見,莫要為了面子,耽擱學子們的學業。
對于建元帝的識時務,其他人包括明宣都很滿意。不過面上對建元帝的恭維和尊敬也是真的,這點不容置疑。
所以明宣決定,還是讓熟悉學子們進度的夫子布置考題,而后讓祖父建元帝最終把關,做為名義上的出題人。也是一舉兩得。
對于這個結果,或許有人覺得還不是和一開始的結果一樣,好似折騰了一圈以后,父王請祖父出題的事情反倒成了無用之功。
但實際上,只有明宣和太子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一個名義的,只要私底下換個說法,就能與之前有天差地別的境地。
如今還不是皇帝的太子,正是不能直接行事,才只能這么迂回的作為。
明宣對這些看似消耗了無用功的行為也有些厭倦,只覺得做事實在不容易,但也理解父王的苦衷。
明宣也更知道,對于學員的學子們,祖父的名頭反而是個很好用的幌子,有了這件事做保證,他們的未來也多了很多的保障。至少能讓某些人不敢輕易的打求知學院的主意。
求知學院作為一個有不少學子的學院,在入學之際便受人關注,也擁有更多的資源。
這點只從求知學院流出的第一學年的教材中,便可窺見一二,更別說其中為眾學子上課的,即使不是朝廷大佬,但也都有其一技之長,論師資力量,足以讓眾人驚嘆。能讓所有學院都自慚形穢。
第一學年的期末考核,明面上只是一個學院里普普通通的考試,可卻是足足動用了諾大的資源為這場考試保駕護航!
在不知情的外人眼里,絲毫不知期末考核的試題是有多少大佬們的注視下成型的,但也有許多人知道此事,只恨不得以前沒有督促自己家的紈绔子弟,誰都知道,此次不管誰脫穎而出,又是一個登天捷徑。
當然為了以防萬一,明宣特意讓人注意著學院的情況,明宣不想認為自己學院的學子們為了這一場考核,會成為一個所謂的卑劣小人,而對同窗下手。
但明宣也不得不承認一句話,利益足夠大的時候,會鋌而走險的人只會更多,在那些消息靈通的人家看來若是用些卑劣手段,把自家子弟的名次提高,或者說擠下那些沒有家世背景卻才華橫溢的學子們,不讓他們上榜,被人注意到。
這種情況不是有可能發生,而是幾乎一定會發生的。
不過作為太孫,明宣卻不能允許有這種事情出現。明宣甚至動用了各種方法防備此事,更甚者直接裸的提醒學員的眾人們,學員考核不允許出現任何弄虛作假的成分,一經發現,就失去學籍,開除處理。
當然即使是科舉考試也有人抱著僥幸心態,不顧科舉作弊一旦被發現,就會被罰不能再參加科舉的嚴苛規定,甚至嚴重的,會被入獄流放。也攔不住前赴后繼的人們,試圖走捷徑一步登天。
對此事憂心忡忡的明宣,到底沒煩心多久,學會偷懶以后,后來直接把此事交給了父王處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