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宣也同樣在學院里開始了與眾人一起緊張讀書的時光。
論理明宣本身并不擔心成績會有多差,但作為太孫,明宣也是有自己的包袱存在的,即使不一定拿到第一,可也不愿輸給大多數人。
而在明宣安靜讀書的這段時間里,宮中的太子卻是十分忙碌。
不僅是黃河水災的后續,其中大概是朝廷歷年的積累和余威,賑災的事情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那些流民也都被安撫了下來。這次水災的情況倒是比預估的還要好一些。
但是據太子派去調查此事的人回來說,其實這場水災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有些積弊已久的問題眼下也根本不好解決。
更甚者,因為這場水災,證明了其實地方官府其中到底有多少疏漏。只是礙于各種原因,與誰都不想鬧大的心態,竟是無人想該如何防微杜漸,只在為保住他們的官帽子而努力。
對此,太子雖覺得諷刺,但也知道這個情況在預料內,沒有多么意外。
太子也并非什么都沒做,但他知道眼下不管是誰,都不允許他鬧大。事關朝廷大局,早早安定人心才是正理,以防被民間那些所謂的白蓮教之類的抓住時機,煽動百姓造反,那時才是真的天下大亂。
故而太子也只是吩咐手下人查清真相,看看究竟是誰玩忽職守貪贓枉法,以后再行秋后算賬。
專注黃河水災之事的太子,險些沒想起來這些人是頂著什么名義跟隨欽差一起過去的。
只是負責調查此事的人是太子的心腹,想到自己在當地聽到的那些消息,猶豫了一會兒,還是直接對太子說了出來。
太子本沒怎么把心思放在孫氏的事情上,畢竟朝廷有無數大事等著他去關心,但是太子沒想到,區區一個孫氏,竟然也能惹出這么多事情來。
名義上負責調查孫氏的人,名叫李泉,其實一開始并未多關注孫氏,當然做做樣子是不能少的,但他的主要精力是用來調查當地官府了,剩下大部分也是跟著欽差們,為賑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他沒想到,只是做做樣子,也調查出了孫氏不少事情。
孫氏的老家離水災發生的中心并不近,但奈何其地理位置十分巧妙,從京城南下的必經之路,就是要路過孫氏的老家。
當時調查孫氏的人,因為順路,便讓手下半道留在孫氏的老家查一查孫氏的風評。
但他沒想到,手下在調查孫氏的事情時,偶然發現,當地的縣令的夫人姓甄,是京城甄貴妃娘家旁系出身的女兒。
一牽涉到甄家,這位被太子信任的心腹李泉,就難免讓手下多關注了些,因為畢竟太子的心腹都知道,自家主子曾經在江南找到了甄家不少罪證,如今甄家的下場不好,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家主子做的。
接著又一深入調查,李泉發現這位甄家女婿其實本身也不怎么干凈,而且和孫氏也有不少牽連,前不久竟是讓他們的女兒和孫氏拜了正兒八經的干親。
要知道在這時候,干親可不是輕易結的,一旦拜了干親,兩家就變成了通家之好,關系就和親戚一樣。這種如此親密的關系,真不是隨口說的。
到了這時候,李泉也不敢大意了,對此事有了更多想法,開始詳細調查孫氏的事情。
孫氏的事情其實很好調查,因為孫氏好歹是太子的乳母,從七王被封為太子以來,孫氏在這個縣城里就有了很大的名氣。
至于以前,孫氏在這里倒也沒多大的名氣,那時候很多人只以為孫氏是京城大戶人家出來的嬤嬤,故而孫氏在這里,靠著這個名頭,給縣城里的幾家家世不錯的閨秀教導規矩,以此立足。
只是在七王被封太子以后,孫氏一開始還低調了一陣,但后來不知怎么的,開始宣揚自己的身份。縣里的縣令夫人,也就是那個甄家女,聽說了這個,連忙請了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