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們,來學院以后,心思都沒放在學習上面,這第一年學了多少東西還真不好說。
明宣寧缺毋濫,自然不肯輕輕松松的給這些人放水,故而就想出了這個辦法。
其實明宣在宣布預計會有三十人留級時,便預料到會引起不少風波。畢竟這相當于宣布這部分人在學院算是后進生,連太孫都放棄了這些人,將來到了官場上,提起這些事,只會是污點。
這讓學院所有學子都緊張起來,誰也不認為自己會沒有一絲危險。尤其是那些這一年來,幾乎是混著玩來的,更是緊張的撓頭皮。只恨不得時光倒流,把那個不專心上課的自己給捶醒。
因著明宣提前宣布,離下個學年還有幾個月時間,就為了督促這些人學習,也是給他們一個緩沖。
至于考核的標準,不得不說,明宣一開始使用的打分制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按照各門功課,以及學習的進度對個人進行打分,能杜絕很多疏漏。
更甚者,明宣覺得,這個淘汰末位制,可以成為常用的制度,給這些覺得一步登天的學子們一些危機感,更有利于他們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在其他方面。
而這個淘汰末位制,在學院外邊也引起了一陣風波。且不說太子對這個制度也頗感興趣,覺得若是用作吏部考核官員時,實行末位淘汰制,用好了說不得也能一改朝廷風氣。
太子特意根據此寫了一封奏折,可惜建元帝對此不可置否,覺得太子太激進了些,把這個奏折留中不發(fā)了。
太子倒沒有對此有什么不滿,他并非愣頭青,知道眼下其實有類似的規(guī)定,可惜不被大多數官員所喜,就慢慢被廢止了。這個折子,只是先吹吹風罷了。
而正是因為有了太子這一出,很多人都關注到了求知學院的末位淘汰制,不同于對太子奏折的曖昧態(tài)度,朝廷上其實有不少人贊同學院此舉。
其實朝廷里明眼人并不少,知道朝堂愈發(fā)糜爛,有不少問題存在,可惜沒人敢直接挑破,連太子也是淺嘗輒止。
不過但凡有些上進心的人都明白,這種制度好處并不少,他們想的是,學院的那些學子,將來進了朝堂,受到學院里的風氣,將來應該不會像如今這些官員們,不求上進。
慢慢由這批學子們改變朝堂風氣也是好事。
故而京城最近不少紈绔子弟都老實不少,一個個都被拘在家中讀書,或者在學院里苦讀,誰都看出來太孫對學習成績的重視,上有所好,沒人敢忽視這點。
其實這會兒明宣當機立斷,收了四百名學子入學的法子已經奏效了。這四百名學子里,其家族親屬,可以牽涉大半個朝堂,比起國子監(jiān)的閑置,已經成為某些人鍍金的地方,求知學院被視作另外一個國子監(jiān)。
故而也沒有人對求知學院這個擺明了會培養(yǎng)出將來朝堂上大半人才的地方有什么抵觸之心。
而明宣實質上,已經擁有了影響大半個朝堂的能力,作為這點,身為明宣父王的太子也看得清楚。
故而太子最近也學乖了,他把自己很多想法都慢慢灌輸給明宣,讓明宣影響這些學子們。
不只是太子,連朝廷上不少精明的大佬們也發(fā)現了這點,不想失去話語權的眾人們,開始了和太子打交道的日子。
企圖讓太子同意去學院傳播他們的理念想法。
太子自然不會輕易同意,在太子眼里,這些學子們,儼然成了一個必須抓在手里的寶貝。
而且太子擔心,自己若是太過猖狂,會讓父皇不滿。
故而在求知學院第一屆學子們,完成他們第一年學業(yè)前,開始最重要的一場考核時,太子十分有眼色的請建元帝出考核的題目。
就如同科舉考試時,最重要的一場殿試,需要帝王親自出題一樣,除了是參考的學子們的榮耀一樣,也是建元帝在求知學院影響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