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國時期的扶桑人民來說,武家控制實權,朝廷掌握名分,這好像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看得懂古書的人就知道,這種政治格局,其實只有不到四百年的歷史。
第一個以武士身份奪取天下的人,是平家的平清盛。他在仁安二年(1167年)出任了正一位太政大臣,然后讓自己的家人壟斷了朝堂上大部分的高階官位,并且占據了列國過半的國司(即xx守)之職。這便是所謂的“平氏政權”。
平氏創下基業的過程,與皇室、朝廷的內部變亂是分不開的。平清盛與后白河法皇可以說是連襟的關系,這層裙帶聯系是他出現在歷史舞臺的重要助力。
然而,在共同打敗了源氏,取得了大權之后,平清盛與后白河法皇漸漸產生隔閡,由盟友變成了敵人。
當時平氏擁有一望無際的土地和數以十萬計算的軍隊,而皇族看上去幾乎是沒有任何領土和士兵的。所以平清盛公然展示了敵意,廢黜了天皇,扶植了自己的外孫——年僅兩歲的皇太子繼位。
但是這個舉動卻出人意料的成為了導火索,引燃了扶桑國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源賴朝、源義經、木曾義仲等小輩們連續不斷嶄露頭角,公家、寺社、國人也都紛紛站出來作出響應,平氏很快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短短幾年內就落得煙消云散,身死族滅。
以上過程,被寫入了著名文學作品《平家物語》當中,是扶桑群眾耳熟能詳的事情。
古今相鑒,此事對于織田和足利間的關系,豈不是很有參考價值嗎?
封建時代下的君主權力是松散和不穩定的,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認同感”的基礎之上,而認同感這個東西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一旦遭遇軍事的失敗,或者是名份上的打擊,就會形成雪球效應。
首先是聲威出現下跌,家臣內部也產生疑慮,然后原本潛逃的舊敵,以及有利益沖突的勢力,便趁機活躍起來。(三好、六角、北畠、朝倉、淺井)
如果不能對冒出頭的敵對方施展及時的打擊,就更會讓人覺得外強中干,繼而中立者開始改變立場,趁亂取利。(本愿寺、長島、比叡山、畿內國人豪族)
緊接著歸順不久的外圍成員也會逐漸消極應戰,或者干脆倒戈,叛離的趨勢一旦形成規模只會越演越烈。(松永久秀、游佐信教、荒木村重等陰謀家)
最終就要考驗己方的核心團隊,能不能扛得住這些壓力,把滾雪球的方向扭轉過來。
在沒有穿越者存在的歷史中,織田家的核心力量十分頑強,經受住了考驗。所以在同足利義昭分道揚鑣之后,依然成功地擺平了歷次“包圍圈”。
但是其中的艱難險阻,卻也是很驚人的。光織田家的一門眾就有陣亡了一打,森可成、坂井政尚、塙直政等等已經不用身先士卒的領兵大將也在惡戰中殞命。
身為一個在權力場中搏殺的人,當然不應該懼怕死亡,也不應逃避任何有必要為之的冒險。但如果本身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卻因為判斷失誤而人為添加了風險,那也是不明智的。
原本歷史上,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都是太急于求成,取天下的節奏過于操切,方才遇到了一大堆隱患甚至明患。反例則是德川家康,他在關原合戰取勝之后就已經占據了很有利的位置,但仍然花費了近二十年時間,才最終解決掉豐臣家。
故而現在平手汎秀認為,應該想辦法讓織田信長行事風格緩和一些,避免與足利義昭產生過大的矛盾。
但是,明著勸肯定不行,這都不用想。
信長這家伙,有個缺點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可是同時也有個優點,見了棺材就一定掉淚。
在局勢未亂,風平浪靜的時候,這位殿下很容易過于樂觀,錯估形勢。但一旦事情發展不順,他就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總結經驗教訓,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