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對石田三成辛辛苦苦查出來的賬目問題,平手汎秀僅僅做出兩人撤職減俸,四人平調閑差,一人公開訓斥,五人私下警告的處分。
對于御商和郡代們而言,堪稱是雷聲大雨點小了。
但平手汎秀自己卻覺得本來就沒什么雷聲。
對外解釋,派伊奈忠次和長束正家去關東是正常調令,而讓新人整理財稅資料,則是為了準備下一次的出征。
這個話題無疑比“查賬”更能吸引眼球。
如今西國、四國、近畿、北陸、東海、關東各地都已經大抵安寧下來,不敢說高枕無憂,起碼在平手內府的威懾下短期沒有人會跳出來找打。
那么說到“下一次出征”,唯二的目的地就只剩九州和東北了。
如此,“落跑公方”的問題也可以順帶解決。
再往后,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嶄新武家政權的正式建立,以及隨之而來的封賞安排了!
也就是說,是最后一次斬將奪旗大顯身手的機會了。
接下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天下多半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出現。這對于拿鋤頭拿算盤拿筆墨拿佛珠的人來說大概是好消息,但對于靠刀劍吃飯的人就截然相反。
不趁機賺一筆養老的,日后可得怎么辦?
有一些格外聰明和敏感的武士,或許大致已經明白了平手內府對未來的預期規劃,大部分的人應該暫時還看不明白。
但是無論如何,權力、地位與富貴肯定是要靠功勛來換的,這一點世所共知。
四方英杰積極請戰的熱情,是毋庸置疑的了。
不過——
去年的小田原征伐之時,平手汎秀只對自家直屬兵力做了方位妥善準備,但卻高估了各地諸侯的組織度與后勤能力,以至于在大雪天遇到不小的麻煩。
現在吸取了教訓,特意制定了一個草案。
規定今后外樣大名奉命出征之時,統一按照距離集結點的腳程,結合領地的知行數量,來決定各家勢力隊伍的規模和組成方式。
三日之內的鄰近者,每萬石需要出士兵二百人,役夫六十人。
三日到七日之間的,每萬石需要出士兵一百六十人,役夫八十人。
七日到十五日之間的,每萬石需要出士兵一百三十人,役夫一百人。
十五日到三十日之間的,每萬石需要出士兵一百人,役夫一百二十人。
超過三十日的,一般不要求出征。若特殊情況接到命令,每萬石需要出士兵六十人,役夫一百四十人。
當然,距離路程數字,不是由各家自行衡量再來申報,而是由中樞奉行測算后給出結果。如果絕對不對倒是可以來討論。
所有“士兵”必須是十四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至少具備皮笠、具足或在此之上程度的防具,持有長槍、弓箭、太刀、鐵炮至少其一的武器,抑或旗幟、太鼓之類的必需品。年齡、性別不合規定但確實有能力戰斗的,可以放寬要求,然而裝備的要求不可放寬。
而役夫就簡單了,專門負責運輜重,搭帳篷,管理牲畜,保存箭矢彈藥,乃至必要時生火做飯等等。原則上有一個“能以人力背負兩斗半玄米(大約65斤)”的標準,不過也不是硬性的。
補給標準是士兵每人每天八合糧食(約1kg),役夫每人每天糧食(約08kg)。
諸大名軍事組織度落后,戰兵、輔兵不分的情況,一時半會兒靠他們自覺自愿是解決不了的,那么就依靠命令強制推動。
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促進“士農分離”的過程,削弱各地諸侯的反抗力量。
目前扶桑天下普遍的情況是,大名一聲令下,鑼鼓敲響,領內沒瘸沒病的青壯年都悉數上陣,每萬石對應六百到八百的農兵,有的時候甚至達到一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