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喬年可謂是原地晉升的典范。
這貨被升任為陜西三邊總督之前,就是掛著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頭銜巡撫陜西,傅宗龍死在涉縣后,汪喬年還在感嘆“自傅先生歿,無復有平賊者。”
大致意思,就是他覺得傅宗龍戰(zhàn)死以后,再也沒什么人能當陜督去剿滅賊寇了。
結(jié)果沒幾天朝廷旨意下來,汪喬年自己直接原地接任,這不僅讓他激動萬分,也使他飽含熱淚。
終于到了能體現(xiàn)自己能力的時候了。
可能朝廷讓汪喬年接任,也是考慮到這家伙本來就在陜西,近水樓臺先得月,能更好的抑制闖軍吧。
然而雖說汪喬年是個人才,但現(xiàn)在這個時候,一般的人才已經(jīng)帶不起來中原糜爛的衛(wèi)所官軍了。
除非能有個人才中的人才。
傅宗龍在到任之初,也是個有才能和理想的陜督,這點朱由樺親身驗證過,傅宗龍不知比前任丁啟睿強到了哪里去。
然而很有意思的現(xiàn)實是,丁啟睿這樣屁能力沒有的活了下來,傅宗龍這般真正要剿流寇的,卻繼任一年不到就戰(zhàn)死在了涉縣。
正印證了那句話,禍害遺千年。
陜督,這可是如今最燙手的山芋,沒有人愿意去干這種吃力不討好還容易性命不保的差事。
接連三任陜督,第一任洪承疇算是小有成就,畢竟有當年與孫傳庭合力剿滅高迎祥,又把李自成打成光桿司令逃進深山的功勞在手上。
但是有功勞就是什么好事兒了?
你有功勞,證明你有能力,能力愈強責任愈大,孫傳庭進去以后,洪承疇成了大明消防員,哪里冒火撲哪里。
如今洪承疇被調(diào)到關外和清軍作戰(zhàn),但韃清豈能是流寇相比的?
所謂的九邊精銳,打流寇是砍瓜切菜,但遇見了清軍,那就是被砍瓜切菜的主,論逃命都是把好手。
眼下洪承疇帶著大明最后的精銳邊軍被圍在松錦,戰(zhàn)不得勝,退不得走,外無援軍,內(nèi)無強兵,說白了基本是在等死。
洪承疇之后的第二任陜督是丁啟睿,這小子上任幾年一直都在打醬油。
流寇在東面鬧得歡實他就去西面大張旗鼓的剿,雖說沒死在流寇的手里,卻也被革職查辦,眼見是和官位無緣了。
第三任陜督傅宗龍稍有作為,所以成了流寇的眼中釘,帶兵出了河南以后形勢就急轉(zhuǎn)直下,沒幾個月就被李自成、袁時中、張獻忠合力圍死在涉縣。
傅宗龍為國捐軀,朝廷除了蔭福一下他的后代,其它的什么也做不了,畢竟如今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陜督們難,崇禎帝更難。
現(xiàn)在第四任的陜督汪喬年新官上任,正打算燒上三把火,然后用自己的能力把流寇徹底剿滅。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
傅宗龍和汪喬年雖然能力一個比一個強,但畢竟都是文官出身,武夫們根本不看你這些出色的政績,人家只認拳頭。
孫傳庭為什么能讓將帥們聽令,就是因為人家手底下那支秦軍本身就是天下強兵,你不聽好使嗎?
拳頭最大的,說話自然管用,好比歷史上,孫傳庭出獄一聲令下就奉旨拿下了賀人龍,賀營的亂子到底也沒鬧起來。
原因在哪,原因就是那支孫傳庭一手操訓,天下聞名的秦軍。
汪喬年想燒火,那也得有人聽他的。
此時此刻,剛接任沒幾天的汪喬年,也算是體驗到什么叫有力無處使。
現(xiàn)在他很理解楊嗣昌和前任傅宗龍,縱然你有天大的能力,那些大頭兵不聽你的,你有什么辦法。
就像傅宗龍,這貨是怎么死的,雖然是被李自成等人圍死,但朝廷軍將們卻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