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的城市建設,雖然看似沒有太大的作用,在一個國家的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進行這樣的改造,似乎勞民傷財。
但是,不要忘記這是皇權時代,朱瞻基對整個應天府的改造,相當于對大明改造的縮影。
通過這種改造,不僅能夠增強官員對他的信心,更能將官員的利益跟自己綁在一起。
一個人活著,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永遠離不開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質,決定了一個人的環境,這種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應天府的改造就是這樣一種改變,讓所有大臣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對朱瞻基的統治產生依賴性,這樣的時候,就沒有人會來反對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滿,也不敢讓其他人知道,更沒有人會去盲從。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給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將應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規模,讓朱棣好好看看,選擇他監國沒有錯。
在后世,關于人生的價值,有許多說法。朱瞻基比較認同的就是從生存,安感,被認同,愛與被愛,理想這五個階段劃分。
他是大明皇太孫,直接跨越了生存階段。
至于安感,他這些年的運作,從鍛煉身體,到籠絡武將,控制經濟,研究科技,這個階段目前也已經達到圓滿。
至于愛與被愛,經歷了三生三世,他變的格外自私,在這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認同感和理想。
這種被認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認同,比如朱棣,比如張氏,更是一種社會認同感。
他改建應天府,同樣是尋求一種社會認同感。
關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說是非常簡單,也非常艱難。
那就是讓華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巔,為了這個理想,他能夠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來,他沒有絲毫猶豫,一直在堅定不移地向前走著。
哪怕是他現在的父親,被譽為一代“賢主”的朱高熾,因為阻礙在前面,也被他給挪在了一邊。
時間進入了八月,天氣漸漸轉涼,這一段時間,應天府的老百姓們,終于將話題從新式房子上面,轉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監或者工部的工廠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這也不是沒有代價,想住進這樣的房子,必須要把在內城的住房跟朝廷做個交換。
所以,沒有這樣的條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內城稍微人少一點,進行舊城改造的時候,才有可能住進連茅房都在屋內的新房。
舊城改造,城市建設,可以帶動無數行業的發展。
比如磚瓦行業,比如煤炭業,因為要讓人們在家里做飯,柴火灶當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爐。
提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環境。
在后世,整個華夏到處都是光禿禿的一片,除了道路兩邊,成片樹林只能在偏遠地帶才有。
但是現在,到處都是沒有被砍伐的樹林,開發出來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許多。
如今是沒有環境保護的,而百姓也部都是用柴火灶,麥秸和稻桿不夠用,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樹木被砍伐。
特別是到了秋冬季節,許多不成材的樹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陰干,然后到了冬季成為了被燃燒的材料。
不過朱瞻基對此也無可奈何,因為他不可能為了環境保護,就不讓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時候,人們的生存權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現在只能大力推動煤炭的應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監的運煤船從鴻基煤礦運了回來,還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現在最大的煤礦之一。
煤爐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