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了出來,蜂窩煤被造了出來,如今大明的許多攤販,包括飯館,都已經開始用煤爐來做飯。
不過在農村,大部分百姓還是習慣沒事的時候去樹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飯。那是免費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錢的啊!
城市建設一時半會不會有大的的改變,何況現在還是農忙季節,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農活干完了,需要服勞役的時候,才是大建設的開始。
工部那邊已經在積極籌備各種建筑材料,就等著農忙之后,進行大建設。
而朱瞻基也給工部和內監下達了命令,雖然以前的時候,百姓服勞役還需要自己帶糧,但是從今年開始,服勞役要由朝廷糧食。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鹽,一斤糖,還有十斤面粉的份量發放。
大明現在一點也不缺糧食,光是一個呂宋,現在每年都有兩千萬石的產量,他們連一半都吃不完。
剩下的糧食,因為難以部運回來,如今大明的酒商們都直接跑到南洋那里去釀酒,然后直接運酒回來。
當然這些只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真正的好酒,還是用五谷雜糧釀出來的最好。
朱瞻基也大力支持這一舉措,并且讓內監為這些酒商便利和服務。
六月底的時候,朱瞻基終于確定下來了幼軍提督的新人選,消息一出,讓無數京城的勛貴失望不已。
因為他不是從京城勛貴中挑選的新提督,而是選了他早就青睞的陳懋。
陳懋是大明少數棄文從武的武將,并且功績彪炳。
靖難之時,陳懋就已經做到了中書舍人,后來其父陳亨決定追隨朱棣,他隨父一同投靠了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
陳亨因傷去世,陳懋率領父親的舊部,獨自御敵于單橋(今河北滄州單橋村)、藁城、西水寨(今河北保定)、東平(今山東泰安)、固鎮、小河(今安徽境內之濉河),屢立戰功,累升至右軍右都督,寧陽伯。
而當時,他才二十一歲,是大明非繼承勛爵而獲封的最年輕將領。
永樂六年,陳懋佩征西將軍印,以總兵官職鎮守寧夏。陳懋到寧夏后,使當地號令一新,他善于撫恤降兵。
而且他雖然年輕,卻行事公允,那些蒙元貴族也格外信任他。
他鎮守寧夏期間,被他招降的蒙元大將多不勝數。
比較出名的就有北元國公阿灘卜花朵,丞相昝卜、知院禿赤與其弟司徒、知院伯顏不花王亦兒忽禿、典住哥,平章都連、脫兒赤,司徒禿魯塔失,國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兒只速可,同僉阿束等帥眾,部眾三萬,牛、羊、駝馬十余萬。
永樂七年,蒙元降將都連等叛逃,陳懋率眾于黑山追擒都連,并盡收其所部的人口畜牧。
同年十二月,朱棣加封陳懋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進封寧陽侯,累加俸至三千石。
朱瞻基在北征之時就見過這個年輕的寧陽侯,并且對他的印象很好。
但是當時的寧夏局勢還非常復雜,他也一直鎮守寧夏。朱瞻基不是沒人可用,所以只是把他記在心里。
如今北境整軍待戰,陳懋于六月進京,原本是想借著押運一批新槍的機會到京城來拜見朱瞻基。
但是朱瞻基卻將他留了下來,讓他擔任了這個無數人羨慕不已職位。
一個鎮守寧夏的總兵官,跟一個天子親軍的提督,雖然是一樣的級別,但是位置的重要性天差地遠。
在朱瞻基的授意下,他一邊積極了解京城各處情況,一邊熟悉部將,為即將歸位的新幼軍安排營寨。
原本的幼軍只有一萬兩千人,分別駐守下馬橋農莊的東部和夾江工業區。
但是現在人多了兩倍,光是營寨就要增加四個。
薛祿在的時候,已經選了幕府山,玄武湖,棲霞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