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寶船也改裝了幾艘。
這次孟瑛出海,就部用蒸汽帆船,而不是純帆船了。
雖然寶船的改裝效果不好,不僅滾輪的工作效率低下,葉片更是容易損壞,畢竟背的負荷太大。
但是即便如此,也絕對比單純的帆船要強的多。
雖然很不滿意,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不能要求太多。
他已經足夠拔苗助長了,步子再大,就會扯到蛋了。
其實對海船的設計構造,朱瞻基在這個時代比誰都清楚。
他第一世開了十八年船,從散裝船,集裝箱船,從兩萬噸,到十五萬噸,部都開過。
一路從二副當上船長,船上的任何地方他都門清。
但是沒用。
因為他了解的船是后世的高科技船,科技太高了,反而沒用。
不說別的,船用鋼板造不出來,船殼焊接不起來,汽輪機造不出來,螺旋槳造不出來。就是懂得原理,懂得維修又有屁用。
不要說那些技術了,就連材料現在許多都造不出來。要不然,知道原理,內燃機現在都可以制造。
如今大明的蒸汽帆船已經是世界最先進的船,只要能一直領先,就足夠了。
確定下來了孟瑛的出發日期,朱瞻基又來到了下馬橋農莊,準備送朱棣一把手槍。
造第一支槍,朱瞻基就多準備了幾套配件,一是為了防止配件損壞,磨損了換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給朱棣準備一把。
作為孫子,他該送,作為繼承人,他更該送。
從內心里,朱瞻基是希望朱棣多活幾年的。當皇帝就是孤家寡人,站在高處的感覺,大部分時候是好的,但是也難免會有些寂寞。
有朱棣這個爺爺擋在前面,他的權力沒有小多少,還有有個能好好談心的人,這很難得。
朱棣要是死了,他就是有一些心里話,也不知道該跟誰說了。
槍是兇器,算不上好東西,但是不能他自己有了,卻把爺爺忘記了。
而且,這個爺爺還是皇帝。
配件都是現成的,組裝在一起,只需要將有偏差的配件毛刺給打磨好。
只用了半日時間,朱瞻基就組裝好了新槍,并幫朱棣調好了準星。
隨后,他將工匠們手工制造的子彈,裝了兩百粒,把子彈給了內侍奉御昌盛。“這些子彈你要收好,不能讓任何人知曉,待皇祖父召你,你將子彈給他?!?
昌盛老家是貴州都勻長官司人,洪武末年入宮,年紀雖然小,但是聰明伶俐,很受朱棣喜歡。
當初朱棣派了他與金闊兩人伺候朱瞻基,金闊辦事穩重,得了朱瞻基重用,后來他又被朱棣要了回去貼身伺候。
他這次隨船回來,是替朱棣安排兩個妃子去帖木兒國伺候,朱瞻基讓他帶子彈,也不會引人注意。
而槍支,朱瞻基鎖進了一個木盒,把鑰匙給了另一個內侍,卻把木盒給了孟瑛帶上。
把槍彈分別給不同的人,這也是為了穩妥起見。朱瞻基自己都沒有信心能擋子彈,自然不能因為所托非人,給朱棣造成威脅。
關系到他的安,再小心也不為過。
就在孟子的后人乘坐海船,離開應天府的這一天,孔子的后人從運河來到了應天府。
而這一天,朱瞻基已經等了半年了。
在這期間,孔府已經遞了兩次初稿,不過都被朱瞻基打了回去修改。
國家與民族,這兩個詞語其實很容易解釋清楚,但是要把它們闡述清楚,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如今的大明,依舊遵循的是儒家那一套,每一個讀書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儒家那一套。
在儒家學說里,將國家與民族的理念形成一整套言之有物的學術,是非常艱難的。